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
C.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D.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代农书《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不仅提出应根据不同季节来选择相应的耕作程序,同时还指出应根据各种作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来掌握其种植的具体时节。由此可见,汉代(     
A.农业生产环境改善B.天文历法比较发达
C.重农政策得以推广D.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3 . 棉花及棉布生产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于古印度的棉花在公元前2-1世纪进入今中国疆域,但一开始还是停留在西北与西南两个方位。在很长时期内,棉花这个物种并没有进入内地,到了隋、唐,棉布虽然还依赖外部输入,但已为更多的人所知,成为很多诗文的歌咏对象。宋元时期棉花已在内地安家落户,甚至还能够总结植棉的经验。国家层面也开始设立有司征收棉花以充赋税。明初,国家更是立法要求广泛植棉。棉花替代麻布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和人民生活史上的一大变革。

——摘编自李麦广《棉花传入与中国人口增长》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国每年生产约6亿四棉布,商品值近1亿两白银,其中超过半数是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总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在近代相当长的历史中,中国棉布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极受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的欢迎。东印度公司最初从南京附近采购的“紫花布”只有2万匹,很快就增加到20万。这些精美结实的“中国土布”被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这些棉布绝大部分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完成的,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也是乡村对乡村的交易,并没有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晓婷《棉花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花作物在古代中国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原因,并说明棉花的引入对中国是“大变革”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土布生产的特点,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土布生产没有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进行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铁器,其中铁农具的出土数量在整个出土铁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下表为荆楚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主要铁农具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荆楚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主要铁农具统计表
出土地点铁农具(单位:件)时期
江陵凤凰山持面男佣1、持斧男佣1、持锄头女佣2西汉前期
荆州市瓦坟园铁镰,铁斧(数量不明)西汉晚期
随州义地岗铁斧4东汉中期
江陵马眼桥遗址铁锄1东汉晚期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B.荆楚地区冶铁技术先进
C.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D.政府鼓励民间自行冶铸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把公社的土地由定期分配变为了公社农民的永久占有,税收制度也由"同养公田"的劳役地租变为了"履亩而税"的实物地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生产技术的进步B.租佃关系的出现
C.小农经济的形成D.贵族秩序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
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
2021-08-26更新 | 340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