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据《魏略》记载,(三国时)马钧“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上述记载说明翻车(     
A.适用于江南地区B.借助自然力汲水
C.推广于三国时期D.提高了灌溉效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既有因尼罗河定期泛滥而形成的自然灌溉.也有人工修建的堤坝、开凿的沟渠等带来的水利灌溉。人工水利灌溉,自前王朝后期开始出现.历经法老时期、托勒密时期的发展,取得了极大成效,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帕勒莫石碑》铭文中记录着早王朝时期,埃及政府专门设有官员观测、记载尼罗河水位的变化,用于指导灌溉系统的运作。“因为尼罗河水位的上涨,随时可能淹没谷地,所以国王采取加固河口的办法.使河水回槽”。灌溉系统可以防止土壤盐碱化,土质因此得以改善。统一、高效的人工灌溉系统需要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政府组织官员管理水利灌溉工程,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黄明辉《古代埃及农业水利灌溉探析》

材料二   奏汉时期以开始规划修建一些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而著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灌溉发展的高潮时期。秦帝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水利,先后加固和修建郑国渠和灵渠一其中前者为灌溉工程。汉代统治者在不断维修前代水利工程的同时,还修建了引用泾水、渭水、洛水的灌区。引用渭水及其支流的有成国渠、灵轵渠等,灌溉面积从几万亩到几十万亩不等。为应对匈奴的南下侵扰.汉武帝在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地建立地方机构,移民屯田和发展水利灌溉工程。据统计.西汉末年,全国人口已达到5767万,耕地为50600万亩。

——摘编自顾浩、陈茂山《古代中国的灌溉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埃及水利灌溉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水利灌溉工程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水利灌溉发展的历史启示。
3 . 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初六,自朔暨晦,可移诸树:竹、漆、桐、梓、松、柏、杂木。……月初八,可种春麦、啤豆,尽二月止。正月初九,上辛,扫除韭畦中枯叶。九月,治场圃,涂困仓,修窦窖”这表明中国古代(     
A.政府提倡精耕细作B.农业水平领先世界C.农业种植的区域化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2022-07-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竞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此车为求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该“车”的使用
A.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播种效率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C.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D.推动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中华文化的摇篮,还是“中国的忧患”?

材料一 有史册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93次,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

黄河改道简史

序号时间相关记载黄河入海流向
第一次春秋时期“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今浚县)东行漯川,又经滑台城,又东北经黎阳县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今河南滑县),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沧州入渤海
第二次新莽时期公元11年,“河决魏郡(今河南濮阳西北),泛清河以东数郡”。后来东汉王景奉命治理黄河,此后800余年黄河没有大变动,人称“王景治河千年无患”。利津入渤海
第三次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8年,黄河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第四次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军,在滑州掘开黄河堤防,意图以洪水阻挡敌军南下,黄河自此夺淮入海。北流、南流两分支分别入渤海、黄海
第五次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北流断绝,南流入淮河进黄海
第六次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5年,咸丰帝谕示:“现值军务未平(太平天国起义),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利津入渤海

材料二 黄河改道总览图



(1)指出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泛滥的原因。
(2)概括黄河改道所产生的影响。
6 . 《农政全书》记载:“或遇天旱,旋於大轮一周,列置水筒,昼夜溉田数顷。此一水轮,可供数事,其利甚博。”该工具类似
A.B.
C.D.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史籍记载,黄河水患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西汉初年,由于春秋战国以来水利失修,黄河河道被破坏,造成严重水患。汉武帝而动员包括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到黄河水灾的救助之中,同时利用朝廷的大臣来治理黄河水患。如元光三年的黄河水患;“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为了安置灾民,汉武帝还采取大规模移民的政策,将遭受水灾的民众迁离本土,迁往漠北地区或江南地区,使这些民众脱离了黄河水灾的侵扰,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朝廷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修筑的河堤从荥阳到千乘(现山东广饶县)海口绵延一千多里。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河后的800年中,黄河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牛志奇《史籍中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黄河频发水患的原因。概括汉武帝治理黄河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汉时期黄河治理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黄河治理的意义。
2021-11-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9 . 宋代的吴泳记载:长江下游南岸地带土地肥沃,“稻一年两熟,蚕一年八育,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垅”。这反映了当地(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B.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C.注重提升土地利用率D.耕作注重顺应农时
2022-06-2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记载:草人掌管改良土壤,根据土壤的形状、颜色决定如何施肥,栽培农作物。凡向土壤中施肥以种植作物时,如果是赤色坚硬的土地,就用牛的骨灰;如果是浅红色但不坚硬的土地,就用羊的骨灰。材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
A.已经掌握了农业灌溉技术B.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C.畜牧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D.开始出现土壤改良技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