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既有因尼罗河定期泛滥而形成的自然灌溉.也有人工修建的堤坝、开凿的沟渠等带来的水利灌溉。人工水利灌溉,自前王朝后期开始出现.历经法老时期、托勒密时期的发展,取得了极大成效,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帕勒莫石碑》铭文中记录着早王朝时期,埃及政府专门设有官员观测、记载尼罗河水位的变化,用于指导灌溉系统的运作。“因为尼罗河水位的上涨,随时可能淹没谷地,所以国王采取加固河口的办法.使河水回槽”。灌溉系统可以防止土壤盐碱化,土质因此得以改善。统一、高效的人工灌溉系统需要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政府组织官员管理水利灌溉工程,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黄明辉《古代埃及农业水利灌溉探析》

材料二   奏汉时期以开始规划修建一些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而著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灌溉发展的高潮时期。秦帝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水利,先后加固和修建郑国渠和灵渠一其中前者为灌溉工程。汉代统治者在不断维修前代水利工程的同时,还修建了引用泾水、渭水、洛水的灌区。引用渭水及其支流的有成国渠、灵轵渠等,灌溉面积从几万亩到几十万亩不等。为应对匈奴的南下侵扰.汉武帝在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地建立地方机构,移民屯田和发展水利灌溉工程。据统计.西汉末年,全国人口已达到5767万,耕地为50600万亩。

——摘编自顾浩、陈茂山《古代中国的灌溉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埃及水利灌溉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水利灌溉工程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水利灌溉发展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史籍记载,黄河水患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西汉初年,由于春秋战国以来水利失修,黄河河道被破坏,造成严重水患。汉武帝而动员包括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到黄河水灾的救助之中,同时利用朝廷的大臣来治理黄河水患。如元光三年的黄河水患;“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为了安置灾民,汉武帝还采取大规模移民的政策,将遭受水灾的民众迁离本土,迁往漠北地区或江南地区,使这些民众脱离了黄河水灾的侵扰,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朝廷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修筑的河堤从荥阳到千乘(现山东广饶县)海口绵延一千多里。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河后的800年中,黄河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牛志奇《史籍中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黄河频发水患的原因。概括汉武帝治理黄河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汉时期黄河治理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黄河治理的意义。
2021-11-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四川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被开发的时间较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殷、周之际,巴蜀两大民族活动在今四川东部地区,其生活已由原始的渔猎转为农耕。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政权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林业、渔业等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昔日:“司马错得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聚‘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公元前310年,秦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状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且大量徙民:“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移民实之”一是“开发”,二是从事农业生产。《汉书·地理志》有“孙昭王开巴蜀”的记载,这里的“开巴蜀”,是指秦昭王将“开阡陌”的制度推广于巴蜀地区。

秦在巴蜀设置管理机构之后立即开始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史记》曰:“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张军《试论战国后期秦对巴蜀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在巴蜀地区社会经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在巴蜀地区社会经济改革的影响。
2020-12-1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它以劳动集约为主……(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措施是把充分用地和积极养地紧密相结合。即以合理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灌溉(有条件的地方)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从而保证连种、复种、间作、套种相结合的高复种指数的用地体系的实现。

材料二   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办法是扩大耕地。为此,中国古代开展了“向山争地”“向水夺田”的斗争……战国时期,对丘陵、平地、低洼地三种类型的土地已有所利用。到汉代,种植业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沼泽地已基本上垦辟治理为农田。汉以后,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加上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使南方地区农田的垦辟扩大也出现了新形势。                  

——材料一、二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2)简述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沦海,西纲流纱”。随后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梁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颇(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果一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果、成国梁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果,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顺,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カ量。至2020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登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材料三   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19731981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19861991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9921996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19972001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20072011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20122016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2017年至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建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1-07-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困难,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主持开凿水渠。该水渠利用湘江、漓江源头相距较近,水位差仅数米的自然条件,横断湘江,另开南、北两条分水渠…到了明代时,官员重修该水道,仍认为它“当南服往来喉舌之地。田畴之灌溉,舟楫之通塞系焉。”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兴安县志》

材料二   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具演变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纵观农具发展历史,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局部的改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指出材料一中“水渠”的名称,并概括该“水渠”修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汉代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史实说明“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分析古代中国农具形态和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

8 . 材料 赵过,西汉著名农学家。汉武帝末年实行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方针,任命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的赵过为搜粟都尉,主管军事财政,负责农业技术推广。赵过总结改进西北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发明了代田法。赵过推广代田法,采取先试验然后重点示范,最后再普遍推广的方法和步骤,行之有效。代田法主要包括深耕整地、开沟作垄、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等。赵过发明耦犁技术,配合代田法一道推行。

——《汉书》

记载耦犁"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赵过还发明了耧播技术。安装有三根铁耧足的耧犁,并配备可以播种的耧车。待耧播时且行且摇,作物种子从耧车斗中自下,可以“日种一顷”。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代田法的普及和推广,赵过推行的代田法实际上是从耕作技术到生产工具的全面革新。

——摘编自曹大为等总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过取得农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过农学成就的影响。
2020-05-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防治水害、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生产形式是井田制,布置在井田制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洫。农田沟洫发展至周代,已较为系统和完善。战国以来,随着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如海河流域的漳水十二渠、长江流域的都江堰、黄河流域的郑国渠,水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东汉以后,陂塘水利加速发展。唐宋时期,江南水利迅速发展,太湖流域的圩田较为发达。封建社会后期,农田水利建设多由地方自办,兴修普遍。

——摘编自张蜜《我国古代发达农田水利》

材料二   水是农业的命脉。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灌溉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摘编自范楚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应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统计结果:前期(618-714 年)65 项,中期(715820 年)59 项, 后期(821 年至 907 年唐朝灭亡)3 项,并有 8 项时间不详。前期,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河南、河东、关内四道 有 46 项,南方仅有 19 项,而位于成都平原的剑南道就占有 9 项,长江以南只有 8 项。中期,江淮地区进入农田水 利建设的高潮期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 25 项。唐玄宗时期,有天下以江淮为命之说。后期,北方只兴修 了 5 项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前期的 46 项,数量骤然下降,而江南道则有 19 项,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晩清以来,内忧外患逐步加深,加之中国又进入历史上第四大灾害群发期,遂致我国的灾荒相形之下更为 频繁和严重,其中又以水旱灾害最为突出。当时,国人有感于世界潮流之所趋,威聚而讲求新学。据统计,从 1912 年至 1925 年,全国共出现过 44 个学术团体。鉴于水利界专家分散于各行政系统,早在 1928 年北伐胜利后有识之 士希望组织中国水利工程师协会。直到 1931 年 4 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得以正式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作为民国 时期的水利科学社团,不仅促进了我国水利行政的统一与水利立法的实现,还提出了有关江、河、湖、塘整治的建 议。当然,该会拟定的部分江河治理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其阐述的科学治水理念为后世所承继。

——自曾宪足《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与水利的现代化:1931-1948》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水利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兴建水利与唐代的显著不同,并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影响。
2019-12-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9年高三1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