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先期宜于三月上旬浸种,三十日而秧齐。新麦既收,急即粪田一次,犁耙各一次,四月上旬前后总可插秧。大暑后、立秋前亦获稻矣。其晚稻预先寄插者,仍于霜降后照常芮熟,并不相妨也,此田岁共三熟。”该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含义是
A.土地的产权在不断流转更换B.精耕细作下土地利用率提高
C.男耕女织生产方式走向瓦解D.农业逐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2 . 北宋学者蔡襄在《和王学士水车》中写道:“星鸟正中春事浓,农夫人田布嘉种。田中白水极弥漫,鹭翅群骞鱼鬣耸。挟持水车倚塍畔,翻翻龙脊起双踵。”下图中合乎诗中“水车”的描述的是
A.B.
C.D.
2021-05-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下图中,水田里有几个农人在劳作,或犁地,或插秧,或收割。此图反映了当时

图 广东省佛山市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
A.农业生产经验受到重视B.北早南稻格局已经形成
C.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D.小农生产模式普遍存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古代的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严重。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太守,前往四川地区治水防洪。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李冰通过对地形和水情周密细致的实地勘察,正确处理各个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功能互补,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作用,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都江堰是一项科学、完整、综合性的防洪水利工程体系,它的修建,开创了中国水利发展的新纪元。这项工程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由于都江堰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与青城山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地理》2014年第10期改编整理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冰成功修建都江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在历史和科学方面体现的突出价值。
2021-05-08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某高一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后,对以下说法仍然有疑惑。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这位同学,判定哪些是正确的?
①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②与汉唐的城市相比,宋代及以后的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到明清,四大商业名镇形成;
③汉代的耦犁、耧车和水排、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都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农用工具;
④明清时期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清代前期,在台湾、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屯垦区、西南及南方丘陵山地区等地,灌溉水利有较为显著的发展。这一发展
A.有效控制水涝灾害的发生B.基本解决了清代人地矛盾
C.与当时的农业垦殖相对应D.使农业成为边疆的主产业
2021-05-0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北方强国晋国会盟,开凿了人工运河邗沟(下图),并凭借水道实现了黄池会盟(今河南封丘),完成了“观兵中国,称号五霸”的愿望。材料表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是为了
A.实现称霸中原的目的B.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
C.加快黄河下游农业发展D.构建全国性的道路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我国农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这一时期南方出现的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犁   ③立井水车   ④高转筒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西汉政府在长安附近组织开掘漕渠,方便了长安附近的运输,还可以灌溉田地一万余顷;在关中地区修建了白渠、灵轵渠等工程,白渠灌溉得力,受益田地年年丰收。其旨在
A.继续推行黄老之学B.维护京畿地区的稳定
C.落实重农抑商政策D.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
2021-04-22更新 | 53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 — —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 “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及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