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5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手工业起源较早,分工日益细密,技术与水平不断进步。下面关于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商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C.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D.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是南方青瓷的代表作
2 . 汉代,置铁官44人,多在北方,淮南只有广陵、庐江,江南一无所设。三国以后,原来落后的山越和广州夷人也都掌握了冶铁技术……石城、茅山、冶城、广州等地都有冶铁业的记载,特别是会稽郡,是南方冶铁技术较高的地方。这一变化说明(     
A.冶铁业中心在南方B.江南开发程度提高
C.尚未实现盐铁官营D.冶铁技术水平均衡
2023-11-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白瓷皮囊壶,是模仿皮囊而作的瓷质盛酒(水)器。该壶通体施白釉,釉面匀净、光润;壶上部有环式提梁,壶身两侧周边做仿皮囊缝合的起线装饰,上部饰花叶纹。该文物可用于说明唐朝(     
A.民族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B.制瓷工艺领先世界
C.对外政策开放包容的特点D.社会风尚日益胡化
4 .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3年河北省兴隆县古洞沟出土的战国双镰铁范,此范系单范,背后有弓形把手,一次可铸两镰,该范近镰柄处有“右廪”字样。该文物能直接反映(     
A.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情况B.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C.我国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D.我国古代冶金的工艺水准
2023-05-26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朝工匠吸收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总结的经验,采用初创于商周时期的陶范法,铸成了约46.5吨重的永乐大钟。钟体上“惟愿皇图万世隆”“惟愿人人尽忠孝”等铭文位置醒目。后从宫中移至万寿寺,“藉佛力以寓劝化”的功能扩大到民间。永乐大钟的铸造(     
①体现了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主旨        ②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③反映了手工业技术深厚的历史积淀        ④推动了佛教的兴盛和禅宗的形成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72年,山东莱芜考古发现了汉代农具铁范24件,为铸造犁、镰、铲、耙等形器的范具,大部分范具上均铸有姓氏字样的铭文,如“李”“汜”“山”等。这些汉代农具铁范可直接用于研究(       
A.盐铁官营政策的破产B.私人冶铁业的生产状况
C.农具的生产标准繁杂D.中原地区冶铁业最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B.文人精通纺织业技术
C.纺织业的生产效率高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2023-01-14更新 | 134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蚕桑丝织业,起源颇早,但直到东汉末年,仍仅见于少数个别地区,至唐朝,仅长江下游28州中,蚕桑区已达85%。其品种涵盖绫、罗、锦、纱等,纹理样式也由唐初18种增至中后期的38种,如《元和郡县图志》载:“自贞元之后,凡贡之外,别进异文吴绫……纤丽之物,凡数十品。”唐中后期,江南丝织业也改变“艺桑鲜而布帛疏滥”的境地,跃进全国最先进行列,其特殊、高级丝织品也成为宫中服饰的首选,甚至唐皇为此下诏:“禁断(江南)织造淫巧”。

——摘编自卢华语《唐代长江下游蚕桑丝织业之发展》

材料二   两宋时期,江南丝织品作为商品输出的记载尚未发现;元代,华北、四川等地的丝织业依旧发达;至明中叶,除江南之外,全国仅有少数城市还保留一些规模有限的丝织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潞州(山西),织机数约为9000张,年产潞绸约10万匹,仅相当于或不及江南一个大型丝织业市镇的织机数与产量。因此,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16世纪以后,随着日本发现诸多银矿和新航路开辟,丝—银贸易成为中日、中欧、中美最重要的贸易之一,在清前中期以前,江南丝织品始终在这一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南京的“金箔织”更在欧洲市场上享有盛名。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江南丝织业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丝织业的发展变化,并从政治、经济方面简述其影响。
2022-12-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摘编自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卖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

——摘编自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
2022-12-10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