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四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四,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4)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019-09-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2 . 【瓷器发展】

材料一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多探索出来的。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两代是中国无高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置要为生产瓷器的官窑,又对民富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令则止”的手校,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也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处于社会动荡、百业表败之中,瓷业生产也一直在低谷中挣扎。同明清时期瓷器生产一样,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也是景德镇瓷器。综观民国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缓慢发展再到最后衰亡的过程,但明显缺少辉煌时期。清末民初因洋瓷的入侵,景德镇无器的国内市场日渐缩小,大量传统窑厂倒闭,产瓷数量大幅度减少.

——摘自《文物天地》202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特点。
(2)结合清末民初社会状况,请你以民族生业安的身份为复兴最德镇瓷业提出合理化化方案。
3 . 长久以来,蔗糖在食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是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进贡来的珍品。唐太宗曾向印度摩揭陀国派出留学生使团学习制糖技术,制出了品质远胜于西域石蜜、颜色黄白的好糖块。据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此时蔗糖已用于治肺寒、咳嗽上气等疾病。两宋时期,王灼编写了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明清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白糖”,糖制品成为大众食品,国外销售区域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任小宇《中华帝国视野下的蔗糖史》

材料二   明清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市场的蔗糖输出大国,台湾甚至被称为“东方甜岛”,中国几乎垄断整个东亚的糖品贸易。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机器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摘编自赵国壮《近代东亚糖业格局的变动》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传统制糖业日渐萎缩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从我国近代制糖业发展的结局得到的启示。
2022-11-29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煤炭亦称“石炭”。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利用煤精刻制装饰品。战国时期,煤炭已作为燃料使用。研究表明,同体积的煤炭与薪炭的理论热值比为11.66。宋元期间,煤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北宋在各地矿山广设煤炭税收机关石炭务及专门“受纳出卖”煤炭的石炭场。“石炭自……河北、山东、陕西方出,遂及京师”,“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燃)薪者”。近年来,还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四川等地先后发掘出一批用煤作燃料的宋元瓷窑遗址。但薪煤兼用仍是东京燃料的基本构成。熙宗七年(1074年),“勘会在京窑务,所有柴数,仍与石炭兼用。”

——摘编自柴国生《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沈葆桢利用筹议海防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开采煤铁,以济军需”,获得清廷允许。截止1894年,全国产生了16个近代煤矿,但只有直隶开平、北京西山两处经营较好。尤其开平煤矿出煤后,由于运费低廉,很快压倒日本煤,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并且通过天津转运往长江沿岸众多城市。甲午战后至清末,全国共新建煤矿43座,其中华北有19座。在山东淄川、博山还建立了中德合资的煤矿,英国也在河南焦作建立了福公司。至30年代初,华北四省煤炭工人达到,10余万人,超过全国一半以上。1914年,福公司五千余名煤矿工人,参与反对福公司随意侵占矿区的斗争,使“焦作市面颇为惶恐”。

——摘编自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最初接管的200多处小型煤矿为基础发展煤炭工业,总产量仅有3243万吨平均单产仅为15万吨左右。从1950年到1957年,新中国重点推进了,15个老矿区和10个新矿区的建设,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建井施工等专业化队伍和领导机构,为后来的煤矿机械化开采奠定了基础。到1957年末,煤炭工业共完成基建投资,35亿元,产能达到1亿吨。

——摘编自人民网《新中国70年煤炭工业铸就十大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煤炭开采利用的特点,并简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华北地区煤炭业的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煤炭业发展的意义。
2022-11-23更新 | 334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摘编自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卖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

——摘编自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
2022-12-10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青瓷到白瓷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北朝那富的青瓷造型皎单一,装饰也简单。在烧制青壳过程中,制瓷工区将含钛量低的釉料用在白色胎体上,制造山白瓷釉,白瓷底运而生。但这种壳器呈现出白中闪青绿的颜色,被学术界称为平期白壳、原始白瓷。那窑白壳打破了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白流生产的先河,为北方向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隋代高档细白竞的发现,是那窑考古调查的重大收获,它的出现标志着那窑制造技术的成熟。庶代那客以烧铜白瓷为主,细白瓷胎体活白无瑕,而且易种造型半富多彩,餐具、茶具、酒具、文具无所不有。唐代那客白瓷不仅进贡皇室,而且许多文人将饮酒品茶使用邢瓷视为雅。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玩、城溪禁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摘编自冯石岗、董成志《河北陶瓷业兴衰史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那客主要进行古箭仿制品的生产,其中的仿唐那客白釉刻花梅瓶和仿唐邪客白釉穿带壶等与古壳难分伯仲。20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曾进行过邪壳产品的市场化之路的尝试,但由于资金技术的相对缺乏,最终归于失败。后来在那客的文化产业之路的发展中,仍然存在资金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多数依赖财政拨救,那富(周壳文化)也是如此。再加上当今真正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态度冷淡,那窑遗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匮乏、传承困难的问题。

——摘编自邮雄飞《邢富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朝至隋唐邢窑白瓷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邢窑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难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邢窑的古今发展历程中得到的认识。
2022-12-1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煤炭亦称“石炭”。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利用煤精刻制装饰品。战国时期,煤炭已作为燃料使用。研究表明,同体积的煤炭与薪炭的理论热值比为 11.66。宋元期间,煤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北宋在各地矿山广设煤炭税收机关石炭务及专门“受纳出卖”煤炭的石炭场。“石炭自⋯⋯河北、山东、陕西方出,遂及京师”,“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燃)薪者”。近年来,还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四川等地先后发掘出一批用煤作燃料的宋元瓷窑遗址。但薪煤兼用仍是东京燃料的基本构成。熙宗七年( 1074年),“勘会在京窑务,所有柴数,仍与石炭兼用。”

——摘编自柴国生《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沈葆桢利用筹议海防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开采煤铁,以济军需”,获得清廷允许。截止1894年,全国产生了,16个近代煤矿,但只有直隶开平、北京西山两处经营较好。尤其开平煤矿出煤后,由于运费低廉,很快压倒日本煤,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并且通过天津转运往长江沿岸众多城市。甲午战后至清末,全国共新建煤矿43座,其中华北有19座。在山东淄川、博山还建立了中德合资的煤矿,英国也在河南焦作建立了福公司。至30年代初,华北四省煤炭工人达到,10余万人,超过全国一半以上。1914年,福公司五千余名煤矿工人,参与反对福公司随意侵占矿区的斗争,使“焦作市面颇为惶恐”。

——摘编自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煤炭开采利用的特点,并简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华北地区煤炭业的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早在14世纪时就运抵西方。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瓷器能够轻松融入欧洲文化,离不开生产者们灵巧的双手。在1683年后,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对景德镇作坊进行了改革,推动了新式釉彩的出现。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画坯师博只负责自己所辖的特定形象——花、鸟等的绘制工作,没有一片陶瓷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这使亚洲生产者面对欧洲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和精英市场时,能够批量供应欧洲产品。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是中西瓷器贸易的高峰时期,据《竹园陶说》载:“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制成彩瓷,售之西商”。欧洲人把瓷器看作是伦理规范、和谐共融与美德风度的化身,他们通过中华物品的万花筒得以窥视自己内心中对人类尊严和高尚的追求。随着华瓷在西方民间的普及,瓷器不但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必需用品,而且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18世纪80年代,欧洲对中国粗瓷器的需求增多,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制瓷业开始遇到欧洲新兴制瓷业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影响到高档华瓷的出口,因为欧洲制瓷业在“迎合西方顾客的情趣和交货迅捷”方面占有优势。

——摘编自吴建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瓷器成为欧洲“中国热”典型商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西瓷器贸易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简析瓷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022-05-31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潮汕地区瓷器生产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潮州瓷器生产,也在本地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潮州城东隔江相望的笔架山麓,窑场密集,有“百窑村”之称。笔架山窑的生产技术已颇先进,除了采用大型斜坡龙窑,原始阶梯窑已经投入使用,生产量巨大。……产品类型以日用瓷为主,有特色的工艺瓷产量也颇可观。宋代潮州瓷器主要销往国外。笔架山窑出土的器物中有西洋人头像、西洋狗等专为外国人设计的器物。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伊拉克、朝鲜、日本等国家都发现、发掘了不少宋代潮州古瓷器。

——摘编自黄挺《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陶瓷匠人在景德镇的基础上,对陶瓷生产工艺进行了大幅度的技术创新和改良,使之适应当时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市场化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外销日用陶瓷的同时,潮州工艺美术瓷器的深厚积淀和传统,被陶瓷艺人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直到今天,艺术陶瓷仍然是潮州陶瓷业的名产,通花陶瓷更作为潮州艺术的代表作被作为国礼而闻名遐迩。而日用陶瓷在今天则更加一日千里,成为潮州的重要支柱产业。

——摘编自谢海生《潮汕的春天还会到来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潮汕地区瓷器生产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今潮州瓷器产业的共同特点。
2022-02-1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棉花被记载为“吉贝”或“白叠”,棉布被称为“吉贝布”或“白叠布”。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亚洲棉最早发现于古印度,约公元前2~1世纪传入我国,在华南地区先种植,逐步推广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草棉原产于非洲,先传到阿拉伯地区,后传入中亚细亚的伊朗等国,最后传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并向肃扩展。三国时期,珠江、闽江流域已普遍种植棉花。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制(浙)东、湖光、江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亩者,栽桑、麻、木绵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绵,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室,十室必有”。随着棉花的不断普及,棉纺织品成为大众的主要衣着材料。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根据材料概括棉花在中国传播推广的路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2021-09-04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