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学习小组在讨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时候,列出了下面的一张表格,你认为他们讨论的是哪一个时期的农耕经济
农业推广双季稻、产量提高;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蕃薯)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白银使用广泛。
综合国力GDP在世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
A.春秋战国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历史上的四川是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哪些材料可以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             
②“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苏轼的文学成就可以作为当时四川文化发展的研究资料
④《蜀道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四川的交通状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②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5 . 材料一:令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1) 材料一中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如何评价这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问题(2) 材料二中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中后期的这种社会变化在思想上的突出反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终于迎来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期——康乾盛世,但被称为“夕阳西下时的最后一抹辉煌”。因为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很快由盛转衰,瞬间倒塌,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3)材料三中康乾盛世由一度繁盛到突然倒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2011-04-15更新 | 3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朝《四方斋丛说》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两段史料包含的相同信息是
A.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B.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9-12-05更新 | 46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