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明初严密的社会控制下,人们的自由空间很少,无人敢奢望旅游。明代中后期,旅游之风大盛,每逢佳节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众人成群结队,就近选择风景美妙之处尽情游览,体会平日劳苦之外难得的闲暇之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
A.“闭关锁国”局面形成
B.自然经济解体
C.“重农抑商”开始松动
D.商品经济发展
2019-07-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张三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在为他的儿子准备学费,张三不知道在这时候,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纸币
B.黄金
C.银两
D.贝壳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明朝中期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B.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交子的使用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帮的出现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980年)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的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如果说,各类耕地的开垦,例如淤田、山田、圩田等的出现,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那么,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便是更为重要的内涵式发展。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在这一时期不仅种植区域扩大,而且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朝的长安是一个棋盘状的封团结构,纵横相交的街道形成许多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一“坊”,商业区也封闭在“坊”的区域内,这就是“东市”和“西市”。这种封闭性结构在宋朝的开封被打破了,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商业气息与市井色彩。开封城的街道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王家罗锦匹帛铺”“刘三叔精装字画”“孙羊店”之类丝绸店、裱画店、饮食店,以及亵华的招商旅馆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交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此外还有三干家称为“脚店”的小酒楼。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商业气息的浓厚,表明这一时期的商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知识,概括北宋商业发展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因现实需要,官方成立专门的纸币发行れ构“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固定面额,以铁钱作为发行的准备金,规定了每张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宋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和军费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增印纸币,准备金却不足,同时将交子的使用期限延长至四年,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高涨,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交子甚至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

——摘编自郭政《试论宋朝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出现物价飞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说明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

——摘编自陈振《宋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情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足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不断骚扰,劫掠沿海山东、直隶、浙东、福建郡邑的局面。加之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等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勾结,“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为了维护刚建立的明王朝,明太祖不得不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入海”。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是如何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