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6 道试题
1 . 明代货币史经历了一个从铜到钞,再到铜、钞、银兼行,最后白银升为主币的过程。正统元年,英宗面对宝钞滞行状况下令“弛用银之禁”,“一条鞭法”后,白银取得合法货币身份。白银成为明代主要流通货币的根本原因是(     
A.明代钞币体系的崩溃B.大量国外白银的涌入
C.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D.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2 . 宋人认为士农工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出现了“贱稼,贵游食,皆欲货未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手工业者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有些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官府还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以上材料说明宋代(     
A.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废弃B.弃农从商现象非常普遍
C.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工商业者与士地位相同
22-23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探究二   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城市规模一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英国最大的城市伦敦,4万人左右。而中国开封有一百五十万人,超过二十万人口的有六个,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多个。

材料二   北宋时,出现了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材料三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材料四     在11至12世纪。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但许多城市却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

材料五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到了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1)材料一、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2)材料四反映了中古的西欧城市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获得独立与自治的方式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五分析,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
2023-03-08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
4 . 历史学家根据敦煌文书考证出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修文坊、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怀安坊、释教坊等,由此可知唐代(     
A.长安城的坊市规划最早起源于敦煌地区
B.除长安城外,也有其他地方实行坊市制
C.所有城市依照坊市制进行规划和管理
D.长安城的坊市制对各地城市的规划影响巨大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2次组卷 | 62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记载,明代万历时濮镇“改土机为纱袖,制造绝工,濮袖之名遂著远近;……远方大贾携橐群至,众庶熙攘于焉往”。南浔、乌青、震泽、盛泽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这反映了(     
A.市镇经济的繁荣B.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C.海外贸易的发达D.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2023-02-22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烃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宋代官府在工商业经营中推行买扑承包制。国家以竞标的方式把垄断经营权出卖给生产者,然后由生产者自行生产、贩运、销售,向官府交纳课利。买扑制的实行(     
A.加剧了工商业间的恶性竞争B.反映了官府对现实的被动应变
C.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管控D.说明了制度设计愈发趋向理性
9 . 隋炀帝增设四方馆,专门用来招待四方来宾。一时间,东都洛阳使节纷至,胡商云集,店肆林立,成了世界政治、商业和娱乐的中心。“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这反映出隋朝(     
A.是当时最强的国家B.实行开明民族政等
C.民族交融开始出现D.对外交往频繁活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南宋时期形成多个不同的货币区, 流通不同的纸币,形成不一样的铸币。四川地区延续使用钱引和铁钱,出现了关外银会子和小铁钱会子等纸币;长江以南使用铜钱和东南会子;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使用铁钱和淮交;京湖地区使用铜钱和湖北会子,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丧失货币主权B.货币管理制度混乱
C.经济区域差异较大D.商业经济发展繁荣
2023-01-06更新 | 412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