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镜、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B.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
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清朝时,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全长5150公里,故又称“万里茶道”。这说明清朝时期(     
A.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改变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2022-07-03更新 | 215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段考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代城市获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区域向城外扩展形成“大都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打破,使得商业区域扩展;通过建楼扩展立体空间。这反映出(       
A.城市发展促进社会流动B.经济发展拓展城市空间
C.城市发展推动商业繁荣D.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分布
4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

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三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富豪。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述工业革命在促进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②概述工业革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汉族的缯、絮等日用品深受匈奴人民喜爱,匈奴的良马和毛皮为汉族人们所珍视;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入西南夷。这反映出西汉初期
A.边境贸易较为频繁B.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C.民族关系和谐融洽D.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关于酒,历代禁的时候多,征榷(国家征收商品税与官府专卖)的时候少。但在宋代,不仅不禁反而以各种方式鼓励酒类消费,甚至出现勒令婚丧之家买酒或均摊于民户强迫买酒的现象。这主要体现了宋代
A.商品经济繁荣B.加强对市场直接管理
C.专制制度强化D.力图拓宽税收的渠道
2022-06-05更新 | 587次组卷 | 9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汉和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在放宽B.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受到遏制D.汉代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朝初期,文人学士将“三纲五常”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恢复“君臣父子长幼之伦”。明朝中期以后,社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日以侈靡为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风尚动摇理学地位B.早期启蒙思想日益萌生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伦理D.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弱化
10 . 如图是根据史书记载绘制的5-6世纪中国境内部分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下列对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A.南北使用不同的货币,原因是国家分裂,政权并立,货币统一难以推行
B.黄河流域使用绢、帛等实物作货币,是因为黄河流域长期动荡,经济衰退
C.长江流域使用铜钱作货币,是因为长江流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不断进步
D.河西走廊、岭南使用金银为货币,是因为此地区金银矿产储备非常丰富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