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成功的大一统帝国,必然也是能够成功与商人集团合作,接纳商贸秩序的帝国。唐王朝得到粟特人的协助,得以成功地经略西域,一旦双方决裂,唐人变成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也就永远失去了中亚。宋元能够从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获得好处,也是因为友善阿拉伯商人。明初一旦禁海,有不在少数的临海子民参与或主导倭寇组织。

——摘编自张笑字《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二   长期以来,穆斯林商人一直是欧亚商路的主宰者。从7世纪开始,来自波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水手和商人开始学着借助季风的力量前往印度。到8世纪20年代,穆斯林水手最远到达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度,中国的艺术明显受到波斯和阿拉伯的影响。宋朝依然与伊斯兰世界进行贸易。

——摘编自(英)安德鲁《世界史》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贸与文明”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5更新 | 599次组卷 | 11卷引用:历史(浙江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史・食货志》中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     
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范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些新行业的出现(     
A.适应了海上丝路贸易发展的需求B.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C.说明广州居于国际贸易中心地位D.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海外贸易
2022-07-12更新 | 10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精品学案)-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从事专业经济的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发展成商业性行业专业户。商业性行业专业户广泛活动于乡村与城郭之间,并根据各自从事的生产经营要素细分为匠户、盐户、坑冶户、船户、机户、园户、糖霜户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标志着户口分类制度的确立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2022-07-10更新 | 686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周礼》的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A.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B.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C.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D.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盛泽镇在明初是个仅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后来“以绫绸为业”,至清初成为居民万户的大镇, “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材料印证了明清时期(     
①专业性集镇的兴起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③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④人口膨胀引发资源危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 . 《天津县志》中收录了元朝诗人傅若金的《直沽口》:“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据此可知,当时(     
①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②漕运与海运均比较发达
③行省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④交通运输影响地域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周秦至唐前期,谷帛一直是与金属货币并行的重要币种;唐代中期以后,绢帛的货币作用逐渐衰落;宋代以后,谷帛即逐渐退为生活日用品。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国家政权的统一B.白银大量的流入
C.赋税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 . 历史上商路的开辟对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材料三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材料四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据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整理


(1)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往路线另行命名。请依据材料二为此交往路线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对所拟名称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