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先秦至汉盐价变化表,据此表可知表1
齐国、秦国汉文帝汉武帝东汉
100钱/石120-150钱/石300-1100钱/石400-8000钱/石
A.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B.秦汉时期的通货膨胀严重
C.汉代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D.秦汉人口有较大规模增加
2 . 战国时期,求富趋利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目标,社会上普遍把求富趋利看成是人的本性,所谓“富者,人之情性逐利,若水之趋下”,在当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致富,便被人刮目相看。这一现象的盛行说明当时
A.小农文化的逐渐形成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C.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3 . 据考古发现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陶尊、铜爵等,且成套用于随葬,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礼乐制度已经建立B.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C.阶级分化国家产生D.私营手工业的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中叶以后,江南市镇及其四乡农家因忙于蚕桑丝织业而无暇顾及农田耕作,不得不雇佣临近的农民来耕种。这一现象表明,该地
A.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B.丝织业成为农民主要副业
C.传统经济结构受冲击D.粮食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的形成B.长途贸易的兴盛
C.区域化生产出现D.商品经济的发展
6 . 隋唐五代时期的行会,大体上每行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有公推的“长老”,负责行业内部事务、交纳税收、组织应役,以及与其他行业的协调等等。这一时期的行会
A.规范行业内部竞争B.相当于政府管理手工业的基层机构
C.推动商品经济繁荣D.旨在调解不同行业之间的贫富分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布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模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遍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边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透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因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点,并据此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0-10-08更新 | 20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岑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9 . 明政府制订了一些特殊政策,为特定商人子弟保留了应试特权,使他们可以在本籍之外的经商地区参加科举考试。据记载,明代两淮地区共取举人286名,内中徽、晋陕籍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表明了
A.士商阶层渗透融合B.商人成为官吏主要来源
C.政府推行抑商政策D.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
10 . 据《隋书·食货志》载:朝廷在京师及卫州、洛州、陕州、华州等建仓置粮,广招运丁,并在各县建义仓。文帝又令各州寻便利之地,凿水通渠,官民船舶可快速通达。由此可见
A.隋朝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B.隋文帝有重节俭的传统
C.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D.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