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明的大变局是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下逐渐显现的。随着地理大发现,百、葡、荷等国开辟了太平洋丝绸之路。全球化贸易浪潮袭来之际,明朝依然沿袭大祖制定的海禁政策,但走私与海禁较量的结果是隆庆开禁,准许人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在沿海设关收锐,走私贸易转为合法贸易。这样晚明外贸十分辉煌,物美价廉的丝织品畅销西属美洲,江南太湖流域的南浔等丝绸业市镇的著名品牌“辑里丝”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远销欧美。江南棉布业市镇出产的精品棉布,号称“衣被天下”,畅销海内外。因此,通过贸易渠道,全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了中国。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也进入中国,在传播天主教同时,也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使中国在文化上融入世界,同时西学的巨大魅力深深吸引大批在探求新知识的士大夫们,中国人开始真切地了解世界,涌现出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他们与传教士合作编译欧洲科学普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当时客观环境处于“天崩地解”时代,有利于基督教义传播,而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也大大解放了士人的思想,以“异端”自居的李贽,提出“咸以孔于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思想界流派纷呈,讲学之风盛行,更多的士子、文人有了自主意识,文人结社蔚然成风,畅所欲言交流心得。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大变局的特征。

2017-09-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

北宋东京城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1489年(明弘治二年)的开封犹太会堂《重建清真寺记碑》刻录着:犹太人“进西洋补于宋”和“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皇上敕令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街,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辑,联翩方栽,钰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上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材料二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计,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或《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并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2)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洪武八年(1375)印造“大明宝妙”,命民间通行,同时禁止金银物货交易。但白银因其自身体积小价值高、便于分割和携带等天然属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一直在民间作为货币使用,有禁无止。后来,由于政府滥发宝钞,宝钞大幅贬值,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正统元年(1436)以后,政府逐渐把田赋、商税、盐课折成银两征收并以白银支付俸禄。弘治、正德年间,钞法废止。嘉靖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海外大量白银输入中国,进一步催化了正在演变的货币制度。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一律征银,白银货币化最终完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镑、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施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并实行白银国有,把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统一发行法币,依附于英镑和美元,实行”汇兑本位”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三   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商业与汉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