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如图所示为东汉画像砖,该画像砖描绘了汉代集市的场面,画面左右上方有着“北市门”“南市门”的字样,标注了市集的方位。在这个繁荣的市集中,有开门迎客的店铺,有就地撑伞的地摊,有高台叫卖的贩夫,也有徒步交易的走卒。虽寥寥数人,贸易摊却安排得井井有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汉代(     

A.交易散布于民间住宅区B.民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C.画作多取材于市民生活D.商业交易活动规范有序
2 .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
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
C.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2023-01-14更新 | 1182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11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域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热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藉、瓷器、药材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幻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闵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夜市兴盛的影响。
2022-12-03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A.商业贸易繁荣B.中外关系融洽C.经济重心南移D.农业技术先进
2022-11-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图为中国古代铜钱铸造量统计图(单位:万贯)。图中某一时期铜钱铸造量大减主要是由于(     
A.实物交换逐渐兴起B.新型货币流通市场
C.外国白银大量流入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镜、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B.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
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清时期,奢侈之风盛行,这一风气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来有些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竞相以穿华服为夸耀。这一现象反映了(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官宦之家推动社会变革
C.社会成员地位渐趋平等D.技术进步冲击等级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据《唐国史补》载∶"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弈,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这反映了唐都长安
A.崇奢享乐成为文化主流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D.市民阶层活动丰富多彩
10 . 【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自晚唐起,尤其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这个市场又同南海诸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全国与苏南地区重要的商路示意图:

——摘编自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至清末,上海与全国各主要口岸间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外贸转运网络。……这些主要口岸每年平均占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的95%以上。九江的绿茶,汉口的茶叶、牛皮、猪鬃、芝麻,宁波的湖丝、茶叶、棉麻,芜湖的蚕丝等大宗土货都运往上海出口。对上海来说,有些口岸只是其外贸转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些口岸来说,依赖上海外贸转运的程度非常高。

——摘编自唐巧天《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至明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上海贸易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