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帮经营理念存在时间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明中期到清中叶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明代洪武间至民国时期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明嘉靖至民国初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明嘉靖末至今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明末至民国前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明末清初至今

——张正明《中国十大商帮》

材料二   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张正明《中国十大商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9-04-22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6月8日 《每日一题》 必修2 周末培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晋商与徽商是明清时期最为强大的商帮,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乃至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商人因财富累积,地位在明清时期确实上升,人数也大为增加,但在中国以农立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仍然以农为重。社会各行业的高低,大致仍按照士农工商的排序。由于商业活动必须接受官吏的监督支配,因此许多商人获利后,将资本用来购置田产,成为地主,或是纳资捐官,跻身官绅阶层,而不用来扩展事业。”

——台湾2013年版高中《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   “许多人即便做了商人也竭力打扮成‘儒商’,发了财则急忙办学,让子弟正正经经做个读书人。在这一点上最有趣的是安徽商人,本来徽商也是一支十分强大的商业势力,完全可与山西商人南北抗衡,但徽州民风又十分重视科举,使一大批很成功的商人在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上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这种情景在山西没有出现,……山西的社会定位序列与别处不同,竟是:第一经商,第二务农,第三行伍,第四、读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抱愧山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工商业发展困难的原因。并指出由此带来的严重消极影响。
(2)徽商有“贾而好儒”的传统。对这一传统有不同的观点,①认为这一传统无助于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加以阐述;②肯定这一传统,认为既有利于商业活动,又提升了文化素养,造就了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请结合徽商和皖南古村落的状况予以论证。请选择其中之一予以作答。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坛数百年,除了是自身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结果外,主要归功于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优秀的商业伦理观。徽商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贾而好儒”,力求用儒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缘义取”诚实经商,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在商坛中有着良好的信誉。这才是立商之本,徽商认为只有走儒商的道路,才不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奸商……注重良商善贾形象的塑造,愿意为社会做慈善事业,树立起良好信誉。经商致富的商帮并不少,而像徽商那样重视教育,大力资助教育,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思想的商帮并不多。

材料二   资本主义的商业伦理观主要包括了自由竞争和契约精神,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宣传个人自由、个人尊严、个人平等,资本主义商业发展要求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平等交换的契约型的社会关系取代封建等级制的身份制社会关系。自由竞争是契约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社会集体的形成,是通过契约、交换和商品买卖取得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逐渐打破了自然经济中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宗法等级观念,增强了人们的独立、自主、民主的意识,造就了在多种不同的才能和活动基础上的丰富的社会关系。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韩媛媛《徽商的商业伦理观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商业伦理观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商业伦理观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关注商业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5 . 【加试题】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又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

——(日)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概括材料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准确)

2018-11-02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复习点04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3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重难点综合性学案(通史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数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的商业成绩与他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徽商在坚持中国传统重义的大环境下,合理地注入利的成分因素。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他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壤中,商品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所以他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近代早期(1500—1750年),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间闭塞和隔绝的状态,给商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英国抓住机遇,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迈入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商人建立贸易公司,探寻新的贸易路线,积极从事海外贸易等活动,使英国的各条商路大开,英国的贸易触角深入世界各地。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英国商人在城市政权中几乎是一统天下,控制伦敦政权的主要是伦敦12大同业公会的成员及各贸易公司的主要人物。商人在议会中的总人数在15%一17%之间。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英国近代商人群体崛起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较春秋时期有较大的进步,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都市商业贸易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商人为使自己的商品畅销,除了注重产品质量外,还看中了对产品的宣传。口头广告和实物广告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广告形式。早期的商业广告,还学会了利用名人效应等手段,这使得广告能够在整个交易时间内起着招引客人的作用。

——整理自《中国古代广告历史概述》

材料二 中国古代广告文化反映了古代的商业习俗,记录了古代商业文化演进的轨迹^随着市场竞争的出现,广告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大小经营者都注意广告中宣传商品和服务的特点,利用具有吉祥、发达、亲近等含义的字号和书法上乘、做工讲究的牌匾吸引人们的目光。不仅增加了号召力,而且为它们注入文化内涵,使之具有了较多的文化传播意义,从而使古代广告传播跃上一个新的层面,成为传达商业文化的载体。

——摘编自李燕《中国古代广告浅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早期广告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同广告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广告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受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据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携老扶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英国通过社会流动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十八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为贵族。

——摘编自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成员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明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特点以及引起阶层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近代英国阶层流动的因素,并说明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