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代以前,糖品在药用之外,多为高僧、皇族和大臣等上层社会群体所消费;清中期,中国糖品消费呈现出较大扩张趋势,深度融入了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当中。这一现象
A.表明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反映了等级观念的弱化
C.得益于民众饮食习惯的根本改变D.导致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演变

时代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故事原型为齐庄公袭莒,随征的杞梁战死,齐侯路遇杞梁妻,向她吊唁,杞梁妻不接受郊吊。
两汉时期故事的中心从“悲歌”变为“崩城”。
隋唐时期故事时间移至秦朝,“崩城”变成“崩长城”,与秦始皇挂上了钩。
宋元时期故事中的“札梁妻”改为“孟姜”,有关孟姜女的故事话本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故事演变为秦皇想娶她,她要求为夫造坟造庙和御祭,祭毕自杀,秦皇失意而归,各地兴起了孟姜女立庙运动,民间的孟姜女传说大量出现,得到文人学士的承认。

——据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018-11-01更新 | 1423次组卷 | 9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零诊模拟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明中后期出现了“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择偶标准开始转变
C.奢靡之风甚为流行D.传统观念遭受冲击
2018-02-06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16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