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

——摘编自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世纪,英国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资源、区位、交通优势的组合优势形成经济集聚的强大能量,呼唤着一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英伦大地。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象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则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推波助澜,“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特点并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与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相比,指出英国城市化特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五、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4)材料五中“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这种新经济指的是什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

材料二、17世纪晚期以来英国海外争霸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庞大。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向社会募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东印度公司等大股份公司的借款,政府往往给这些公司一些垄断的特许经营权。光荣革命后英国股份公司不断涌现,1720年英国股份公司已经多达190家,证券交易异常活跃,伦敦也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一些商人酝酿成立一家与荷兰机构类似的银行,把政府直接借贷的功能银行化。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英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成为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到1793年英国全国银行总数达到353家。18世纪中期,英国的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摘编自曹瑞臣《论“金融革命”与18世纪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与明清金融革命的不同点,并简要分析产生不同的经济原因。
4 .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史料出处类别
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遣使者赈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
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
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
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2018-04-2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种经济类型?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经济类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2018-04-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工商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

材料二宋代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材料三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利用雄厚的资金,购进大量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适宜夏天穿用的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地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你是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些经济政策的?
8 .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和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018-03-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盐铁论·力耕》

材料二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印刷广告创造了条件,印刷品广告开始出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时期济南制造细针的刘家针铺的一块广告铜版,铜版半尺见方,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中间是月宫白兔捣药图案,下边有“认门前白”、左边有“兔儿为记”8个字,下面还有说商品质量和购买办法的7列28字,这是我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保留下来的广告铜版。

——摘编自吴凯《北宋时期汴梁的商业广告》

材料二:早在殖民地时期,新大陆的人民在广告事业上就表现出一种在陈旧的欧洲所无法比拟的创新激情。在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洗礼之后,率先完成了对传统广告的突破。世界上最早专业广告公司、最早的广告代理制度和现代经营模式都出现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后,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后的美国,迎来了第一次决定命运的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随着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的广告事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杰克逊·李尔斯(美)《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北宋和美国广告出现和发展的背景。

2018-01-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