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丝绸贸易使中国在长安到西域的丝路沿线上,出现了一批商业性城市。汉代对外开放,使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由于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世界经济纽带出现了,整个世界因此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

——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并采用强权外交确保这一政策取得成效。强权外交是强权政治在对外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总之,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落脚点在英国外交政策的两个传统目标上,也就是通过适当的欧洲均势以保障英国的领土安全,利用强大的帝国和海军的力量以保护英国的利益。于是,他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在继承英国传统均势外交政策的基础上,自创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强权外交政策。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以英国的利益为中心。

——摘编自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对外开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帕麦斯顿时代英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优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市镇起源于宋,发达于明清,但直到1909年还并非正式的行政建置。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一层,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面食点心店、酒酱店、水果茶叶店、烟纸杂货店、豆腐店、水鲜行、肉铺、药店、茶馆以及各类摊贩,还有榨油坊、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明中叶起,丝、棉市场大开,收益较粮食生产更高,于是家家栽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夜响彻乡间,甚至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与进来。一般市镇的寿命都很长,少数大镇如盛泽、乌镇依赖丝、棉等跨地区贸易而发达。政府的军事派出所、税务分所也设置于镇,大的繁荣市镇甚至派出通判、县丞坐镇。

——摘编自黄晓峰《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80%的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4 .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一唐代对于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依据唐市令的这一规定,唐代的市可分为四个等级,即都市、府市、州市和县市。都市,通常指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市。长安有东西两市,洛阳有南北两市。同时,唐代在各级市均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

——摘编自武建国《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入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种空间结构的呆板性和落后性,故而坊市界限被打破,街衢两旁商店林立,店铺“侵街”的现象屡次发生。宋人普遍意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在思想领域引起“功利主义”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民或主动或被动的进入市场。兼做小商贩,官僚士人也参与商业活动,甚至寺院僧尼经商也普遍化。许多上层士人“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

——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场管理简论》

材料三   明清时期,政府改革赋税制度,从而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并且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开始出现了手工作坊,打破以往“男耕女织”的生产局面,并且出现劳动分工现象,为创造更多的社会商品提供了契机,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商业领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和区域性的商业中心。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市”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我国已有了茶叶生产,在四川地区还出现了茶叶贸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兴起了许多茶叶种植和加工的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入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力量增强,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隋代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北方地区的人们开始喜欢饮茶吸著,影响甚至及于塞外少数民族,他们也逐渐嗜茶。北方的茶叶市场递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这就加速了茶叶商品化过程,南方农户开始大量种植茶树。由于茶叶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与种植稻麦的农户不同,他们是从事以出卖茶叶为目的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出售多余的产品。因此,这类农户已兼具商品生产者的功能了。宋政府不断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兼营茶业农户的生产实际,规定可以用茶叶折税。

——孙洪升《唐宋时期的茶叶生产与商业资本的关系》

材料二   1630年左右,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来广州运茶。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到了18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欧亚贸易进入“茶叶世纪”。18世纪70年代,茶叶占东印度公司自华输出商品总量的90%以上,进口量是1750年的3倍。茶叶走私贸易盛行。在18世纪,英国茶叶消费量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茶叶种植销售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中的地位,分析其对英贸易及中英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材料二   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13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进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什
么影响?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所说“北宋时代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商人不仅发扬了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而且新开设不少新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山西商人开设的信用机构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他们创立了从事消费信用的机构——当铺;创立了对贫民放印子钱的印局;创造了专门从事钱银兑换业务的钱庄;创造了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随着金融交易的发展,这些从事单一业务的金融机构,相互学习,走上了存款、放款、兑换、汇款等业务的综合经营之道。

——摘自孔祥毅、祁敬宇著《世界金融史论纲》

材料二   户部银行创办于1905年,按股份有限公司办法组织,资本定额为400万两,分为4万股,户部认购一半,其余部分允许本国私人购买。1908年,户部与财政处合并为度支部,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享有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的特权。1911年冬,又改名为中国银行,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山西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户部银行特点,谈谈你对古代和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发展的认识。
2018-12-1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北京每两三年就有一次会试,平时又有各种零星的“投考、选缺、引见、解饷”等事,各省有志上进的人都想到北京“结声气、谋出路”。他们在北京住上一些时间,其见识学问长进,交游声气扩大,再向外省发展,又可培养出第二批人,再来接受北京的教育。清初,限制汉人和外来人口在内城居住,大部分官员、士子居住在外城。新兴名士显宦兴建了些名大宅,围绕这些宅第,经由同乡、同年、门生等人际纽带,形成了一些士大夫相对集中的街区。据统计,清代北京建有会馆341个,为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提供食宿、交往服务的士子会馆则多达300余所,均处于宣南地区。

——据铢庵《文化城的文化》等整理

材料二 到1907年,北京已拥有200所学校,17053名学生。其中新式学校中学生12000余人,八旗官学仍然有4000余人。这时共有4所高校:外文专修馆(由外交部组建)法政学校、高等技工学校、北京大学。到1919年,北京公立、私立学校数目为324所,其中28所是大学或相当于大学水平。这些新式学校的分布主要在内城。以北大为核心的沙滩一带,被北大人自喻为中国的“拉丁区”,用以象征自由开放、带有波西米亚风格的现代学术和文化神。这些名士、学子大多是从完全的陌生人开给,凭借兴趣爱好、政治偏好等方面,围绕名师、班级社团、刊物等建立交往空间。

——摘编自王丽援《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一近代教育转型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宣南文化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材料一的宣南文化区相比,近代北京文化区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