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 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 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一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   三十大商帮文化特征比较.


一摘编自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十大商帮》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国商帮文化的特征对现代企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岑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3 .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020-06-2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三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0-06-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农耕经济,而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四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自耕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何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3)材料三中所说的“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2020-06-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补考历史试题
6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0-06-09更新 | 192次组卷 | 22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补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被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靖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原名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020-05-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020-04-27更新 | 473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妈祖,原型为福建箭田林氏之女林默(960—987年)。唐安史之乱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然由于海难、海盗频繁发生,恐惧的民众迫切需要一位神仙护估。林默充当了这一角色。史籍记载林默从小就立志“行善济人,失志不嫁”;“为巫女,会巫术”,能预测海难并点燃自家房屋为速船引航的事迹。渔民呼之为“龙女"。公元987年,林默在一次救援行动中遇难,乡人称之为“羽化成仙",并在其家乡湄洲岛建立庙堂祭祀。

宋代及历代政权为强化国家的正统权力,林默被封为“顺济夫人”“灵惠夫人”。1256年,被宋理宗封为“灵惠显济嘉应协正善庆妃”。元朝为了保障南粮北运,封林默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第一次被封为天妃。明朝随着民间商人远赴南洋,“妈祖”称呼兴起。永乐七年,为保估郑和下西洋,朝廷封林默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在南京修“弘仁普济天妃之宫"。这是第一个国家意义上的天妃庙。清朝康熙时期,台湾收复后,林默获“天后”之封,达到与“天帝”比肩的地步。如今,全世界有妈祖庙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妈祖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人信仰,也成为全球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吕文利《丝路记忆》等


(1)根据材料,列举关于林默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各限两例)。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林默为中心构建历史事实、历史叙述与国家意志之间的因果关系。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妈祖信仰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2020-03-2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六次考前基础强化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摘自《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摘自《后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