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封建皇室和各级官府在宫殿、官署、陵墓等建筑上耗费的大量木材,主要依靠役卒、刑徒采伐天然森林获得,其余则向民间采购。官府的木材需要带动了木材贸易的活跃,商人和部分官员积极参与贩卖木材,谋取暴利。受采伐与运输技术的限制,木材多为就近取材,以本地的名贵木材为主。人口稠密的长安、洛阳地区的重要木材供应地,就是关中西部的陇右地区,这带动了关中地区的一些交通便利的城市成为木材的集散地。然而,由于秦汉时期在林业生产上存在的重采伐、轻种植的倾向,这对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木材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罗启龙《秦汉林业若干问题研究》等

材料二明代木材贸易吸引了资本雄厚的徽州商人的参与,徽商取代官府成为木材贸易的主导方。为扩大利润,徽州木材商人买下山场,雇工造林、管理、砍伐,实现了植树和贩材的有机结合。明中期以后,木材市场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木材需求日多,尤其是平民生活需要的家具与燃料用的木材。所以不少徽州木材商人深入川、湘、云、贵、赣、闽等地采购,然后沿长江水道及海路转运到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这带动了武汉、芜湖、南京、镇江、上海、杭州等木材贸易枢纽城市的繁荣。

——摘编自梁明武《明清时期木材商品经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明代木材贸易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木材贸易繁荣的原因。
2023-02-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等3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对外贸易航线

线路开创者主要贸易商品
输出输入
1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1553年-后葡萄牙人丝、绸缎、瓷器、中药、手工被单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
2广州-澳门-长崎1553年后葡萄牙人生丝、绸组、砂糖、铅、棉线、中药——-
3广州一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1575 年开辟生丝、丝织品等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
4广州—澳门一望加锡一帝汶广州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老航线生丝和丝织品檀香
5广州一澳门一纽约美国人开涅尔·巴驾等1784年开辟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花旗参、皮货、羽线、棉花、胡椒
6广将一澳门一俄罗斯1803年克鲁任斯泰伦受沙皇之命开辟茶叶、生丝等价值 19 万西班牙银元的毛皮货
7广州一澳门一大洋洲1819年英国商人詹姆士·孑地臣生丝、茶叶等——-

——摘编自黄启臣《广东开放海外贸易两千年—以广州为中心》

材料二   "楚粤铁商,咸丰(18511861年)前销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1872年)则外洋铁价较贱,中土铁价较昂,又粗硬不适于用,以致内地铁商,十散其九。西洋煤铁炼铜及碾卷铁板铁条等项,无一不用机器,开办之始,置办器用本虽多,而炼工极省,炼法极精,大小方圆、色色俱备,以造船械军器。土铁贵而费工,洋铁贱而得用,无怪洋铁销售日盛,土铁营运渐稀"

——摘编自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对外贸易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如识,概括洋铁大行的影响,并指出该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材料二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022-05-03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5 . 棉花和棉纺织业

材料一   元明以前中国的主要衣用植物是丝、麻、葛类,明代(大学衍义朴)记载:“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北宋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棉花种植已十分发达,北宋《文昌杂录》称“闽岭以南多种木棉,土人竞植之”。南宋传到江浙一带,元代的江西、江浙等行省都有种植。到了明代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量种植,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今河南一带)矣”。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破坏了中国家庭手工业,尤以棉纺织手工业最为典型。当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到机器生产阶段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竞争力便相形见绌。因为洋纱便宜,许多农民购买洋纱代替土纱进行手工织布。1894年,闽粤地区的手纺业“已有如风流云散”,“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洋布在中国的销量也越来越多,缓慢地克服了小生产者的顽强抵抗。洋纱洋布已经逐渐由沿海向边远腹地扩散。19世纪60年代,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只占0.56%,90年代上升到18.94%。洋布在中国年用布总量中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3.2%上升到90年代的13.39%。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棉花引种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并评价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变化。
2022-04-29更新 | 283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

——摘编自《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文化的唯物史观解读》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大清通礼》,要求品官士民“人人循礼而行”,但自明中叶以来就出现的奢靡之风却在清朝前期延续。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饮食方面,士庶之家请客吃饭,“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乾隆十三年,刘大櫆认为国家休养生息近百年,而民生日贫,“风俗日奢”是重要原因。

——摘编自宋传银《论清前期的“奢靡”之风》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变化与清前期奢靡之风盛行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长安有108坊,东都洛阳有103坊,扬州、苏州约有60坊,沙洲仅有4坊,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坊市制度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材料二   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的府城都是全国级别的丝织业中心。然而,江宁府本地不产优质生丝,苏州府境内的生丝生产规模也不大,远不及嘉、湖。所以,南京、苏州的商人每年都会去嘉、湖采购优质生丝,然后运往府城给各个作坊的生产供货;杭州因为离原产地较近,所以往往不需要中间商,商业资本操纵手工业生产的特征不明显。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城市管理的主要举措,并指出这些举措的最大作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已经出现夜市。当时,夜市数量屈指可数,呈点状分布于西北、西南边境等地区。交易类型为商贸性夜市,有集市贸易和关市贸易,或以物易物,或货币交易。交易主体主要为本地居民、各地商人及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

——摘编自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

材料二   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夜市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
2022-02-25更新 | 37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自晚唐起,尤其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这个市场又同南海诸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全国与苏南地区重要的商路示意图:

——摘编自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至清末,上海与全国各主要口岸间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外贸转运网络。……这些主要口岸每年平均占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的95%以上。九江的绿茶,汉口的茶叶、牛皮、猪鬃、芝麻,宁波的湖丝、茶叶、棉麻,芜湖的蚕丝等大宗土货都运往上海出口。对上海来说,有些口岸只是其外贸转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些口岸来说,依赖上海外贸转运的程度非常高。

——摘编自唐巧天《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至明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上海贸易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

——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市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任务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摘编自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指的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1)据材料一,归纳柳词传播广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2022-12-1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考前复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