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较春秋时期有较大的进步,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都市商业贸易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商人为使自己的商品畅销,除了注重产品质量外,还看中了对产品的宣传。口头广告和实物广告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广告形式。早期的商业广告,还学会了利用名人效应等手段,这使得广告能够在整个交易时间内起着招引客人的作用。

——整理自《中国古代广告历史概述》

材料二:中国古代广告文化反映了古代的商业习俗,记录了古代商业文化演进的轨迹。随着市场竞争的出现,广告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大小经营者都注意广告中宣传商品和服务的特点,利用具有吉祥、发达、亲近等含义的字号和书法上乘、做工讲究的牌匾吸引人们的目光。不仅增加了号召力,而且为它们注入文化内涵,使之具有了较多的文化传播意义,从而使古代广告传播跃上一个新的层面,成为传达商业文化的载体。

——摘编自李燕《中国古代广告浅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早期广告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广告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一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019-10-08更新 | 538次组卷 | 14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南省九师联盟2019届高三2月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 明政府规定有地 5 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 衣料。18 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 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 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 人的衣料,18 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 贸易。19 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 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 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 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 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 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简析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2019-10-25更新 | 323次组卷 | 2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统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出现上述“经济生活景观”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浚《四有斋丛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
(2)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
2019-08-1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高一3月周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藉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

——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

8 . 南宋以后,随着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材料二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注:华亭即徐阶,明代内阁首辅)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徐光启为明代内阁大学士)

材料三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市镇兴起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述。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宋元时期,海上“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政府当时在对外贸易中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