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的经济

材料一   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

省区明代
(嘉靖—万历)
清初
(顺治—雍正)
清中期
(乾隆—道光)
集市数集市数集市数
四川(盆地)1352484
湖北5481430
江西459545976
福建(不合台)131205551
广东12701969
江苏6981112
安徽294708
浙江368605

(笔者注:苏、皖、浙地方志大多只列市镇,不记集市,因而为集镇数。)

——据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农村集市历史久远,但其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从每个单独的集市来看,它是小生产者之间进行有无调剂、余缺调剂,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然而,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集市,是各种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市场,是大规模的商品流通的起点和源泉。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发展程度各异的地区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据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农村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人民以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广泛种植棉花和从事棉坊织业。商贩在农村的某些交通便捷之处设立收购点,又将北方的棉花转贩到江南。这样,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促成了江南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个主要副业。从16世纪到18世纪,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加一二倍以上,许多为市镇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快速发展成力地方贸易中心,且往成为数千户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夜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明清之际。但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明末之巨商,多为盐商,但因食盐由官厅专卖,其能在此间牟利者,多为官僚资本,亦官商不分。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则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明朝的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未能“使中国经济史改观”的原因。
4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0-06-09更新 | 192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5 . 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闱……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发展中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主要原因。
6 .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材料一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1)依据材料,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加之商业发达的大环境。晋商和徽商进入该区域来开拓市场。他们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儒生们也纷纷降尊加入到经商行列。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人们的生活日益华丽奢华。据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乾隆《临清州志》记载临清风气是“士女嬉游,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11-04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2020-2021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020-04-27更新 | 473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业运输所遭到的无数个困难,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这些困难主要有: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等等。另外,仅仅是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也能够限制漕河地区商业的大幅度发展,更不用说使用漕河来航行的主要是官府及其代理人。

——摘编自黄仁宇《明代的漕运》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漕运的主要作用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发生在英国的“道路改革”的具体内容并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交通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到唐朝时,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音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16世纪以后,中国茶叶传入欧洲,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8世纪末,输入欧洲的中国茶,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万荷盾的茶叶,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

——摘编自张福新《茶文化》

材料二   下面为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单位:万担)。

时间产量内销外销
1832—1837年(平均)260.520060.5
1861年312.5202.5110
1871年409.5202.5207
1886年567.46205362.46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茶叶交易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茶叶销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论从道德方面还是从政治上考虑,众人都对经商疑虑重重,(西汉政府)因此轻而易举地对商贾课以重税。船、推车、店铺和其它设施都必须纳财产税。……公元前119年,官府开始垄断利润极其丰厚的铁、盐、酒的生产。大宗谷物交易也很有利可因,于是官府以稳定市场为名将其接管。

材料二   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宋朝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尤其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的征收商业税

材料三   明朝时期,……小市镇遍布全国。到17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和丝织业的中心。沿海的福建则以烟草和蔗糖生产闻名,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政府对那些逐利的商人和超出政府计划的经济增长始终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汉政府抑商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政府“对经商疑虑重重”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如何理解“尽管政府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