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的发展演变

古代
早期
以牲畜拉车代步;显贵者驾以“驷马”(四匹马同架一车)
宋代街市有商户专门出租“长车”,顶上有盖,四周挂幔,可载乘六人,以日计值
1886年前后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

续表

20世纪初近代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图利亚”,因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司机与她平坐而被尘封于宫中
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汽”下线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
1985-1995年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旗下生产的“桑塔纳”轿车被乡镇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老板们誉为“轿车小旋风”
21世
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卫星导航、人车交互、主动安全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轿车走进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出现

——摘编自林平《汽车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或三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1-06-11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株洲星雅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大变局是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下逐渐显现的,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沿袭着海禁政策。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各种力量的作用,铸就了晚明对外贸易的辉煌。正如全汉异所说: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先进,成本比较低廉,产品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

——摘编自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这是值得探究的历史课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大变局”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大变局”对江南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

3 . 材料一: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的数字得到说明。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1751-1780年的 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 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正是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让许多后世的文人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有某种“梦回宋朝”的情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公元1021年)
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
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材料一所反映现象的内在联系。
5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112次组卷 | 85卷引用:重难点专题03宋元明清时期-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二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有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江南官营织机有3 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 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在宋朝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巩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应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的过程,结合所学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商业革命对其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岑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汴河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现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坊制对商业的空间制约越来越小。

——摘编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洙泾镇居民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专业市镇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清顺治年间,严禁商民下海交易。后来又进一步厉行海禁并下了迁海令,同时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商业活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述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状况。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