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这导致
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B.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020-04-27更新 | 473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代从真宗开始,工商税的收入就超过了农业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农业税的比重降至30%;南宋淳熙至绍熙年间(1174~1194年),非农业税更是惊人地接近85%。据此可知,宋代
A.商业占经济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D.农业生产逐渐衰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B.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C.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7 . 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
明当地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2020-05-27更新 | 400次组卷 | 29卷引用: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5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二千家”,“栋宇鱗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
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2019-05-18更新 | 490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7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