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在传统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这反映了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
C.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2020-05-19更新 | 199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明清时期晋商行商路线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山西成为全国商贸中心
C.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
D.晋商垄断全国商业贸易
2019-09-03更新 | 331次组卷 | 8卷引用:2020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8月) 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2019-01-30更新 | 1916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安徽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这表明此地区
A.水陆交通发达
B.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
C.商品经济繁荣
D.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2018-07-29更新 | 401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中山市2018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在宋代,商业资本一方面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并部分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商业资本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表明
A.宋代商业资本非常的发达B.商业资本推动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C.宋代商业资本的作用有限D.商业资本促进了封建土地关系改变
2017-04-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吴江的屯村市自明代以来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苏州长洲县的陆墓镇,“居民多织汗巾为业。”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这种状况表明
A.江浙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生产的社会化比较明显
C.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具有保守性D.行政区划所导致的地域分割对经济特色产生重要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材料二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各国普遍重视对外贸易,不允许一国给予另一国特殊权利或待遇,要求利益均沾…但是,这种相互给予“最惠国地位”的做法,一直受传统经济政策思维阴影笼罩,长时期内并没有获得大的进展.直到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才发生了质的飞跃.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的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

材料三“商品贸易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1950-2001年,国际贸易从579亿美元增加到74300亿美元,增长了127倍,年平均增长率9.98%。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倍,世界生产量增长5.2倍。世界商品出口结构由195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59%,工业制成品比重占41%,到199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26.5%,工业制成品比重占70.6%。各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明显不同,1997-2001年,亚洲对外贸易所占比重由26.2%上升到27.1%,北美在17%上下波动,西欧由42.9%小降到40.3%,非洲维持在2.3%,拉丁美洲由5.2%上升到5.7%。据统计,二战后初期,各国对外贸易的平均依赖度仅为7%左右,到2001年这一指标达到20%以上。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材料四在货物贸易中,一个WTO成员给予另一国产品的关税在货物贸易中,一个WTO成员给予另一国产品的关税优惠或其他与贸易有关的好处,应立即和无条件地永久给予所有WTO成员的同类产品。最惠国待遇原则也有可以不执行的例外情况:某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工业品及半成品以更加优惠的差别的关税待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差别的待遇;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的优惠关税,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优惠,可不给予其他发达国家成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原则诞生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现哪些新特征?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确立带来什么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