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顺治时,包括盐课、榷关及某些杂税项目在内的工商税收与地丁银的比率约为13:87,康熙中期上升到14:86,乾隆中期则增至约29:71。这一变化源于
A.工商税收名目增多B.工商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C.新生产方式的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是不同时期政府收铜量的变化,据此可知
时间政府收铜量
唐宣宗大中年间(9世纪中叶)65万余斤
宋至道末年412万余斤
宋皇佑年间510万斤
宋元丰元年(1078)1460万斤

A.大宗商品的贸易发展迅速B.民营采铜业有了较大发展
C.纸币具备流通的社会条件D.政府经济调控力有所加强
2022-03-05更新 | 483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代政府曾下令“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到了宋代,起楼限制放宽,邸店楼屋逐步向立体空间扩展。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安府(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虚空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民俗》中写道:“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据史料考证,宋代官府逐渐允许工商阶层服紫,工商阶层也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有些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官府还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这表明宋代
A.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B.科举制推动社会风尚变化
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D.经济发展影响等级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领域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工商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B.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缩小
C.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的比重下降D.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泣,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材料三   2020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20214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摘编自央视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8 . 根据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殉贝多达六千枚,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B.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
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2020-03-06更新 | 1316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