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白银货币化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首先是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的国家与社会转型趋向的产物;它的奠定,是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相联系的产物,即中国与全球互动关系的产物。由于中国自身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进行极大地扩展。明朝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为全球新时代的出现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阅读材料,围绕““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部分城市的经济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范围经济情况史料出处
苏州吴人好费乐,便无宿储,悉资于匝也王鏊《姑苏志》
南京薪粲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顾炎武《肇域志》
杭州米珠取于湖,薪桂取于严,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王士性《广志绎》

A.自然经济根深蒂固B.商帮活动颇为活跃
C.商品经济影响较大D.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会要》中的消费禁令主要侧重于对各级官员服饰等级、奢俭的规定,而针对商贾、庶人的禁令比例较小。而《宋会要辑稿》中的绝大多数服饰禁令都是“士”“庶”并称,这与唐代禁令的区别是明显的。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B.理学思想逐渐形成并传播
C.宋代商品经济发展D.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从事专业经济的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发展成商业性行业专业户。商业性行业专业户广泛活动于乡村与城郭之间,并根据各自从事的生产经营要素细分为匠户、盐户、坑冶户、船户、机户、园户、糖霜户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标志着户口分类制度的确立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2022-07-10更新 | 683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记载,一次宋仁宗欲外出巡检,由于东京汴梁城的大道上摆满了地摊(图1是《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地摊),中间只够车马单行通过,于是大臣建议先暂时清理街道,以示皇家威仪,仁宗皇帝不仅不许,还减少了随从的人数、简化了礼仪。这反映出
A.市场管理极度混乱B.商业环境较为宽松
C.城市规模急需扩大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包租制租佃关系取得了支配地位。包租制租佃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地租数额固定,主佃双方“恪守丰歉两无加减”的约定,佃户相对较为自由,佃户甚至逐渐获得了永久耕佃即永佃的权利。他们还要求获得拥有转让所佃耕土地的权利,形成了事实上的“一田二主”甚至“一田多主”现象。

材料二   2011年中国正式启动土地确权全国试点。土地确权是指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项权利的确定。确权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充分考虑历史背景等原则。土地确权可以有效化解土地纠纷,提高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数额,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农村生产力,进而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到2018年底,除少数边疆民族地区以外,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确权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新发展,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确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城市获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区域向城外扩展形成“大都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打破,使得商业区域扩展;通过建楼扩展立体空间。这反映出(       
A.城市发展促进社会流动B.经济发展拓展城市空间
C.城市发展推动商业繁荣D.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分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D.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10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贸易发达,商贸大致可分为国内商贸、边境互市商贸和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和边境互市中几乎见不到妇女身影。据《太平广记》不完全统计,唐代经商妇女32人,未见家人记载的妇女19人,其余多是夫死寡居或丈夫情况不详者。就经营内容种类而言,不详者6人,从事旅店、饭店和酒肆经营13人,从事日用品经营10人。在商业经营中,质量是商家的立足之本,“女几者,陈市上酒妇也,作酒常美”“行溧水道中,遇一新草店数间,独一妇人迎客,为设饮食,甚丰洁”。

——勾利军、吴淑娟《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家庭天使”观影响,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囿于家庭小圈子。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打字员、书记员等专业办事人员来自中产阶级妇女,新兴行业的涌现,为她们走出家庭、社会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1859年英国第一个女权组织“郎汉姆女士”对女性加以培训,并为她们直接提供工作。

——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妇女经商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妇女身份发展转变的原因,并阐述其产生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