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商业的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在政治权力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历代经济情况的好坏,主要是依赖充分条件的“充分”与否,即政府干预的多寡:凡干预较少者,则发展情况较优,否则较劣。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材料   明朝中后期,福建私盐大量涌入市场,给原先实行的盐业运销体制带来极大困难。……万历二年(1574年),黄崎分司运同移驻泉州,设立漳泉分司,“专督理泉漳二府盐务”。该分司的主要职能是向过往的盐商“给票抽税,每盐三千斤定税一钱五分”。所谓“给票抽税”即官府发放官票给盐商,作为下场收买盐斤的执照,而盐商凭票收买盐斤,每三千斤抽税一钱五分。明前期,国家通过“引目”来控制商人,现在以票代引,商人持票,只要交纳税银,就可直接与灶户进行交易。这是一项重大的盐政改革,官府由专卖时期的产销垄断者,变成了以征收课税为主的监管者。

——摘编自周典恩《明朝中后期福建盐政改革之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福建盐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福建盐政改革的作用。
2022-05-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检测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禁酒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夏禹颁布的“绝旨酒”。汉初,丞相萧何制定法令禁“无故群饮”,除特殊的场合和饮酒日,不许三人以上者随意饮酒。实施严格之时对特殊场合和日子也有限制,如西汉时某些郡国特别规定:禁民嫁娶时以酒食相贺。汉代的“禁群饮”是周公《酒诰》政策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处罚措施由“予其杀”转变为“罚金四两”。据史料记载汉政府还曾多次禁酤(禁止买卖酒),如《汉书》卷五《景帝纪》:“中三年,夏旱,禁酤酒”。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中国古代第一次实行榷酒政策。榷酒,就是政府严格限制民间私酿自卖酒类,由政府独专其利。十七年后,又改专卖为征税,每升税四钱。榷酒税酒实质上是变相的“禁酒令”,顺应了时代要求。有汉一代,由于种种原因,酒禁的各项措施并不能得到彻底的实施。

——摘编自陈严《论秦汉时期的禁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禁酒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禁酒政策的积极影响。
4 . 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

材料 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分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来人们每当议及盐铁官营的时候,总是把它与对匈奴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工商食官”传统和君主专制政体强烈的掌控经济资源的欲望。汉初,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纽结也日益紧密。盐铁官营所以发生在汉武帝时代,也不过是这时候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罢了。人们大都认为这些政策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也产生了铁制生产工具质次价高、强买强卖等现象。

——摘编自孙晓春《“盐铁官营”的现代反省》

材料二 汉武帝时,全国拥有103个郡,1 587个县,郡守、县令长都由中央任命。郡一级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守专郡”,拥有治郡的完整权力,掌握着行政、司法、监察、治安、财政、考核等大权。千里一郡,人口百万,地非过大,自然不敢反抗中央。“太守专郡”,权力颇重,又能巩固土宇,建设地方。这种体制设计,基本上达到了“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境地,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据材料二,阐述汉武帝时期郡县体制设计的基本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6 . 材料 唐宋以来饮茶之风遍布南北各地。宋初建榷茶制度。“采茶之民谓之园户”“置吏总之”“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商人向京师榷货务输金帛,换“引”去沿江榷货务算买茶叶,再赴指定地点销售。逐渐确立官购商销的六榷货务、十三山场的茶叶专卖体制。此法被称为“交引法”或“入中法”。

1112年蔡京主持茶法改革,规定:茶引的印造权和发卖权统归中央太府寺,置合同薄注籍,发往都茶务销售。商人买茶引后,到所指州县直接与园户交易,经当地市易务点检后,装入政府统一制作的“笼篰”内并封记。商人在茶引所定期限内卖完茶叶,回都茶务缴回茶引。都茶务官员对合同薄销引,中报太府寺。这种榷茶制度被称为“茶引法”或“合同场法”,历经北宋末年、终南宋一代都没有大的变化。

——摘编自李恩宗《论宋代榷茶法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入中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中后期“茶引法”的突出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买及买(卖)殴(也),各婴(悬挂)其贾(价)。”

——《金布律》

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帝乃诏丞相绾法度量诰承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公文书皇帝尽并兼天下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

材料二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朱泾、朱家角、罗店、南浔、菱湖、濮院、乌青、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生丝及丝绵纺织品集散地。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各类富商大贾生活条件、生活观念的改变,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

——摘编自张敏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材料三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79年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在工商业的管理中采取的措施,请辩证地分析这些措施对工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观念”变化的具体反映。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个问题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请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分析总结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探索。②“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试以平遥古城为例,写出全国第一家票号的名称及其历史价值;简述平遥古城建筑布局体现的文化内涵。
2020-03-21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考选考科目浙江省3月联考(B) 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冶铁业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晚期就已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满清入关后,在废除明代各种阻碍工商业发展苛政的同时,采取一系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历经康雍乾三朝之后,清代的冶铁业在规模和产量方面有了较大发展,技术也获得了相应提高,出现了超过明代遵化炉更大规模的冶铁炉。其炉状如瓶子,底厚3.5丈,高约1.8丈,身厚2尺有余,有肩门式的鼓风设备,“下铁矿时,与坚发相杂,车以机车从山上飞掉以入炉”,清代产铁地区主要有广东、四川、广西、江西、陕西等地,其中陕西、广西基本上是清代开发的新兴产铁地区。其铁产量据粗略估算最多时达5000万斤,超过了历代铁产量,1783年,铁矿开88处,位居当年正式向清政府申报纳课的矿厂之首,铁器制造方面,广东佛山镇擅长铸选精美的铁锅用熟铁抽制各种型号的铁线,并兼制钟鼎和兵器。此外,铁钉、铁针的制造闻名全国。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弗古尼亚在1620年曾建立一座炼铁炉,毁于1622年的种族战争,1645年,马萨诸塞建立了第一座炼铁炉。18世纪,北美冶铁业变得异常活跃。1775年,北美共有82座木质炼铁炉,每座的年生产能力为300吨生铁,总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1/7。另外,有175座铁厂生产较为柔软的铁条。在美国革命前的10年中,从北美殖民地输往英国的生铁和铁条价值约为5000英镑。

当时英国本土冶铁业规模有限,因而鼓励北美殖民地发展炼铁业;但同时不准殖民地进行铁制品的加工,以免冲击英国国内工业。1750年英国制定《炼铁条例》,禁止殖民地兴建加工铁制品和炼钢的设施。不过,这条禁令并没有完全阻止北美殖民地铁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在马里兰、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大约有100个以上的钢铁制品生产地,其产品在北美市场销售。

——摘编自刘绪眙、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1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清初冶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清初和北美冶铁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冶铁业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1654—1722)时“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颜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这些人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结队,以相互照应;尤其是因为商业的竞争,而必须形成团队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结成团体,俗称“客帮”。这种客帮商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网络。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在经商的城镇建立会馆,他们还与当地官场、民间密切往来,以取得当地政治、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贸易规模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西欧中古社会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贸易的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商人阶层,并逐渐在西欧社会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15至18世纪是商业居主导地位的时代,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不仅对商人至关重要,它尤其与民族国家的繁荣联系起来。……贸易发展的结果是商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阶级的兴起,依靠经济实力,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国“客帮”与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在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州的会馆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兴盛于清朝康乾年间,是时“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五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讫于晚清,苏州会馆共约50所之多。这些会馆大部分由工商业者(民商和绅商)创建,如钱江(绸商)会馆、仙翁(纸商)会馆、东越(烛商)会馆、大兴(木商)会馆、武安(绸商)会馆、毗陵(猪商)会馆等;其次还有地方官员与商人合建的会馆,如岭南会馆、三山会馆、江西会馆、吴兴会馆、安徽会馆等。

                                                       ——摘编自吕作燮《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材料二   苏州商务总会创立于1905年,为全国著名商会之一,1914年,成立商事公断处,仲裁商人间商事之争议。1914年7月至1919年5月,该公断处总共受理各类商事纠纷案39起。苏商总会于1916年按照《商会法》之规定,改组并制定《苏州总商会章程》,规定“凡在苏州商埠范围内经营商业,开设商店,民国商法视为有能力者,经众认可,均得为本会会员”,“每选举时,一选举人一选举权”。1919年5月18日,苏州总商会议决“本会各商愿为政府后盾,不用日货,并应提倡国货”。苏州商会还组织商人参加外国商品博览会,积极出面为工商业者办理创新产品的申报手续,协助治安防疫事宜,参与娱乐行业管理,整顿钱债积弊,协调捐税征收等。
                                                       ——摘编自朱英《民初苏州商会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州会馆的特点,并简析苏州会馆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会馆相比,苏商总会有哪些方面的进步,并对苏商总会的活动予以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