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按经营类别分属不同的“行”(行会),行会作为政府助手,发挥着控制和管理商人的作用。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于是,除了原有的“行”以外,又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有的富商大贾通过这些商人组织的号召力与官僚分庭抗礼,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试论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

——摘自《商会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   到1988年,全国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同时,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联盟中来。

——摘编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到明代商人组织职能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工商联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 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内外店铺林立B.“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2020-06-11更新 | 151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1年广东省揭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

——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密。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与此同时,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如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

——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时期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繁荣的市镇工商业为什么没能推动社会转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2006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6 . 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     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022-12-11更新 | 45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高考研究会高考测评研究院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学习效率调研历史试题
7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海外汉学家称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并不为过。

——吴均《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前代相比,宋代“市”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宋朝“市民文化”的表现形态。
2022-12-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协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美国是13%。在城市化进程中,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诺里奇等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在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济贫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摘编自马先标《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英国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
2022-04-3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五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7-16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3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