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此外,潘楼东十字大街、相国寺东门大街也多有书籍与其他物品出售。这说明北宋(     
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相当发达
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2 .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不是为乡民的消费服务,而是为周围农村地区的生产服务。在这些市镇上,农民出售生产出来的副业产品购买粮食和生产资料。据此可知,这些市镇
A.主要进行粮食的转手贸易B.从事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C.体现出农村经营结构的特点D.成为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网点
3 . 北宋末年,东京城里的百姓戴番式毡笠子,穿番式战袍,系番式腰带,渐成风气。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初五,宋廷下诏:“先王之法坏,胡乱中华,遂服胡服,习尚既久,人不知耻。”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区域间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D.政府积极维护传统道德规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城市。他指出中国城市的一些所谓“非主流”特征:首先,城市功能的非商业性。“在中国,城市是个要塞及皇权代理人的治所”。其次,中国城市没有独立的市制,不具备行政主体法人资格。第三,中国传统城市没有市民阶级成阶层。“最重要的,城市的团体性格以及“市民的概念(相对于步野人而言)

从未存在于亚洲的城市,就算有,也只是些萌芽罢了。”第四,中国传统城市“不存在有类似西方可以代表市民的共同体(例如市参政会)”。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城市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时期的商业发展较前代有了新变化:一是在市场布局上,汴京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店铺客栈可随处开设,甚至大门内外也可以摆设摊点沿街叫卖;二是商业广告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一种是招牌,汴京城内许多商铺门口都挂着写有店名的招牌。这说明当时
A.经济进步助推广告发展B.汴京的经济功能居于首位
C.开古代商业广告的先河D.暂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6 . 《唐六典》记载:苏州有六十坊市,益州有金马坊、书台坊、锦浦坊、花林坊,扬州城有常乐坊、道化坊、临湾、道仁坊等,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字证明唐代时期敦煌、西州也有坊市。由此可知,唐朝
A.坊市体制普遍化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文化娱乐市民化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7 . 明末,松江府华亭县有6市16镇,上海县有11市11镇,苏州府吴县有1市6镇,长洲县有5市4镇,昆山县4市6镇,常熟县9市5镇,嘉定县9市6镇,太仓县10市4镇。这些市镇大都傍水而立,周围为棉花、蚕桑、粮食产地,市镇之间间距小,密度较大。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
A.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B.受到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源于水运交通业的发达
8 . 唐长安内外城共二十门,没有俗称。北宋东京里外城共二十二门,有十七个城门有俗名,多以所通往的重要地区命名。南宋临安城的有些城门甚至以民谚相呼应,如东青门的俗名为菜市门。唐至宋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坊市制度已被打破B.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人口流动空间扩大
9 . 西汉时期,都城长安的九市均设有市长或市令,位于市中的官署多为高楼重叠,以便俯察,其上高悬旗帜以发号施令,故名“旗亭”。这反映出,当时
A.重视城市商业管理B.市场开放程度提高
C.城市行政管理强化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