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北宋时期的商业发展较前代有了新变化:一是在市场布局上,汴京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店铺客栈可随处开设,甚至大门内外也可以摆设摊点沿街叫卖;二是商业广告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一种是招牌,汴京城内许多商铺门口都挂着写有店名的招牌。这说明当时
A.经济进步助推广告发展B.汴京的经济功能居于首位
C.开古代商业广告的先河D.暂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 . 《唐六典》记载:苏州有六十坊市,益州有金马坊、书台坊、锦浦坊、花林坊,扬州城有常乐坊、道化坊、临湾、道仁坊等,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字证明唐代时期敦煌、西州也有坊市。由此可知,唐朝
A.坊市体制普遍化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文化娱乐市民化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3 . 明末,松江府华亭县有6市16镇,上海县有11市11镇,苏州府吴县有1市6镇,长洲县有5市4镇,昆山县4市6镇,常熟县9市5镇,嘉定县9市6镇,太仓县10市4镇。这些市镇大都傍水而立,周围为棉花、蚕桑、粮食产地,市镇之间间距小,密度较大。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
A.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B.受到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源于水运交通业的发达
4 . 唐长安内外城共二十门,没有俗称。北宋东京里外城共二十二门,有十七个城门有俗名,多以所通往的重要地区命名。南宋临安城的有些城门甚至以民谚相呼应,如东青门的俗名为菜市门。唐至宋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坊市制度已被打破B.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人口流动空间扩大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城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
6 . 西汉时期,都城长安的九市均设有市长或市令,位于市中的官署多为高楼重叠,以便俯察,其上高悬旗帜以发号施令,故名“旗亭”。这反映出,当时
A.重视城市商业管理B.市场开放程度提高
C.城市行政管理强化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7 . 唐代法律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有严格的规定。公元8世纪中叶,有人因为在长安城坊的外墙上打洞以获得通往主要街市的直接出口而受到处罚。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反映出唐代
A.官方严厉打击违法娱乐行为B.城市社会治安面临较大挑战
C.沿街设店受到市民广泛欢迎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坊市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