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此外,潘楼东十字大街、相国寺东门大街也多有书籍与其他物品出售。这说明北宋(     
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相当发达
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2 . 唐代中后期,许多城市市民占用街区自建庐舍,在大街两侧临街开设店铺,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更为普遍,朝廷以令其交纳租钱来应对,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城市管理方式滞后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 . 据宋朝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街道上开设了许多店铺,有些店铺越开越大,侵占了街道,到宋徽宗时,官府要向这些店铺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宋代(     
A.城镇商业走向繁荣B.商业发展打破空间限制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抛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城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末年,东京城里的百姓戴番式毡笠子,穿番式战袍,系番式腰带,渐成风气。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初五,宋廷下诏:“先王之法坏,胡乱中华,遂服胡服,习尚既久,人不知耻。”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区域间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D.政府积极维护传统道德规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城市。他指出中国城市的一些所谓“非主流”特征:首先,城市功能的非商业性。“在中国,城市是个要塞及皇权代理人的治所”。其次,中国城市没有独立的市制,不具备行政主体法人资格。第三,中国传统城市没有市民阶级成阶层。“最重要的,城市的团体性格以及“市民的概念(相对于步野人而言)

从未存在于亚洲的城市,就算有,也只是些萌芽罢了。”第四,中国传统城市“不存在有类似西方可以代表市民的共同体(例如市参政会)”。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城市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7 . 在宋朝城市消防治理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队。据考证,截至淳佑十二年(1252年)临安已有消防队20隅,7队,总计5100人,有望火楼10座。这一成就反映出宋朝
A.政府着力强化城市管理B.城市居民防火意识淡薄
C.城市经济发展日益繁荣D.城市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江南市镇到南宋时掀起一个发展热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形成颇为密集的区域分布网络。更值得注意的是市镇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草市将农家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镇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区域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农家庭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以维持生计,如镇江府有专门种植果蔬的农户,平江府城郊有许多专事菊花种植和盆景制作的“花户”,手工业领域则有专门从事纺织业的“机户”和“染户”等。

——摘编自陈国灿《南宋江南市镇与农村城镇化现象》

材料二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附近农村中的农副产品和原料运到市镇上出售,市镇中手工业产品推销到附近农村中去,市镇成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商品生产的规模扩大,分工协作更加细密,形成了拥有自由雇佣劳动者的作坊或工场。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逐渐改变了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社会风尚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发生了变化,而变化则大都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边远广大乡村扩散。

——摘编自方如金《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江南市镇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9 . 明末,松江府华亭县有6市16镇,上海县有11市11镇,苏州府吴县有1市6镇,长洲县有5市4镇,昆山县4市6镇,常熟县9市5镇,嘉定县9市6镇,太仓县10市4镇。这些市镇大都傍水而立,周围为棉花、蚕桑、粮食产地,市镇之间间距小,密度较大。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
A.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B.受到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源于水运交通业的发达
10 . 唐长安内外城共二十门,没有俗称。北宋东京里外城共二十二门,有十七个城门有俗名,多以所通往的重要地区命名。南宋临安城的有些城门甚至以民谚相呼应,如东青门的俗名为菜市门。唐至宋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坊市制度已被打破B.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人口流动空间扩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