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殷末周初,为满足帝王狩猎和通神需求而出现的“囿”与“台”,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实现了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魏晋南北朝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异军突起。隋唐时期,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推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式园林体系已成型,并影响到亚洲汉文化圈广大地域。两宋时期,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元明清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部分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等)

材料二:1840年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我国最早的一座租界公园建于1868年,其最先不允许华人进入。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私家园林的主人对自己的宅园尝试使用西洋的管理方法,并出现了私人修建公园的情况。同时皇家苑囿、旧时街署园林、孔庙等园林向社会开放,形成大众公园。辛亥革命后,在一批民主主义者极力倡导和影响下,我国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政府修建或改建的公园。英国人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对我国初期的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安怀起《中国园林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典园林相比,我国近代园林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茶馆即已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据《都城纪胜》载,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社会上各种新闻和奇谈怪论在这里都能听到。对茶馆主来说,茶水费的收入有限,故他们往往兼营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东京梦华录》里提到“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还有茶馆“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许多茶馆是家庭经营,投资少,只需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提供沸水、茶叶、茶具和桌椅便可开张。茶博士是茶馆主雇佣的伙计,在茶馆里挣钱的艺人多为流民。

——摘编自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茶馆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舞台。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还有人讨论时事、宣传演讲、发动民众。不少茶馆特设“球房”,提倡“文明”、“健康”的娱乐,还提供电话和报纸等服务。悦来、可园等茶馆不仅上演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川剧《黑奴义侠光复记》,还多次组织慈善演出以支持赈灾等公益事业。但政府始终以维护公共秩序之名对茶馆加以控制,每家茶馆都有“休谈国事”的告白。国民政府时期,茶馆的数量及营业时间都被限制。40年代,一个包括茶馆数量、营业时间和顾客容量等更为激进的控制计划被提出,但遭到包括改良人士在内的大多数人反对,因为这极大地扰乱了民众的公共生活。

——摘编自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茶馆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茶馆相比,20世纪以来茶馆的变化及其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淝水传》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唐.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草市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凡市,当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典》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梁有许多街巷成为繁华的商业区,相同的行业多集中在附近。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北宋首都汴梁城内,即有许多街巷为繁华的商业区,其中记载东华门街、酸枣门至潘楼街和界身一带“最是铺席要闹”,如潘楼街南,多是珍珠布帛香料铺席;而界身巷则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动即千万”。潘楼酒店下,买卖衣物书画珍玩,东去十字街有竹市,马行街北,多医官药铺,东西两巷,是大小货行、手工业作坊。

——摘编自《浅论宋代的城市商业》


材料三   吴兴的倪绫,“其法传媳不传女”;河北永清“横上居民专以织柳为升斗量器,器良易售,云是有巧术。乡党相约不得授法于女子,恐女子嫁别村,转授夫婿,争其业也”;贵州玉屏以制箫著称,“韩生世其业,法不他传”;广州“剪绒随织随剪,其法颇秘……织工不过十舍人能之”……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铺户作坊和资本主义萌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3)材料三中的做法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何影响?综合以上材料,你对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认识?

6 .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