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城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中前期的“市”能否设立,由国家规定;在“市”内,物价的确定、交换的具体位置、交换的时间等都要遵从国家的安排。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由“市令”专管或以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规范各级市场空间及市场交换行为的模式,其最重要的就是由市场官员直接管理交换的各个环节,其职事前后似乎都在表现出国家至上的特点。

——摘编自吴晓亮《唐宋国家市场管理模式变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国家的市场观发生变化,使唐代以来通过“商税”以增加国家收入的意识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现实中,一方面国家下放对具体交换场所的管理权,将琐细事务交予牙人、小吏;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税收机构的完善,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

——摘编自吴晓亮《唐宋国家市场管理模式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市场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比唐代,宋代市场管理方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2021-05-17更新 | 331次组卷 | 5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湖北专用)03
3 . 城市是历史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祐二年(1087)十月,泉州港正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出于生存的需要,南宋统治者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鼓励发展工商业,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上顶点。由于经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也有所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有宋一代,科学技术成果极为丰富,航海技术也相较以前有所提高,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新的高度。由于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南宋的大致方针是向北防御,向南发展。因此,面向东南海陆发展与东南亚等国的关系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而作为海上对外交往中心枢纽的泉州也应时兴起。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泉州港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后海路转趋于发达的两条路线。

材料二   至道光四年(1824),“高家堰大堤溃决,冲毁运道,运河水量激减”。清江浦南北一带“运河底高已达一丈数尺,两淮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向来河面宽三、四十丈者,今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河底深至五、六尺者,今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在胶浅,进退俱难。”道光五年,黄河再次发生大水……运道淤塞严重,漕船纷纷搁浅于泥淖之中。然而,漕运维系着京师的粮饷供给,道光帝也不得不发布上谕,议行海运。其实,此时实行海运已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较元明时期,人们对海道的熟悉程度大大提高,对于海洋航行知识了解的也更多;二是交通工具的改进也使得海运的风险大为降低。……道光帝由于得到了琦善等封疆大吏的支持,遂决定实行海运,批准了他们的奏请。

——《清江浦兴衰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江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城市兴衰的认识。

材料三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的必然性,并指出伦敦城市化早期进程的问题。
2023-03-21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汉初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许多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沉重地打击了西汉农业的发展。另外,在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下,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分依赖自然而又受制于自然。同时,一些商人为了发财致富,趁着资源紧缺而囤积物资,并利用自己拥有的财产大肆兼并土地,从而影响社会秩序。西汉时期,汉武帝大力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目的之一就是让“鄙夷商人”成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从而加强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控制。

——摘编自张丽慧、郭家慧《“重农抑商”背景下西汉农业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在元杂剧《东堂老》中,富商赵国器在临终前将他的儿子扬州奴托付给好友李实(东堂老),但扬州奴在父亲死后肆意挥霍,把家财败光,最终沦为乞丐。之后因艰苦生活的磨练,他痛改前非,变得勤俭刻苦。最后,东堂老把赵家的产业交还给扬州奴。诚然,剧本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扬州奴“败子回头”的故事,引出俭成奢败的教训,也表彰了东堂老的信义行为,但剧本始终贯穿着更深刻、更值得重视的思想内涵——作者对商人阶层的认可。《东堂老》这种重商、颂商思想的形成无疑与元代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关联。

——摘编自戴汝庆《从<东堂老>看元代中后期对商人态度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前中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杂剧《东堂老》对研究元代商业史的史料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我国古代都城相比,隋唐长安城的面积是汉长安面积的2.33倍,是北魏洛阳城面积的1.15倍,是元大都面积的1.68倍,是明清北京城面积的1.4倍。长安城的外郭地区,以东西中央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街东与街西地区的面积相等,街东区和街西区为55坊加1市,坊和市的排列、面积、形制都彼此相同。

——据张永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与其设计思想》

材料二 隋唐长安城北靠龙首原(地点名),自北向南,在都城地区形成六条高坡,称为“六坡”。隋文帝包据六坡以为都城。当时宇文恺以此六坡并依据《周易》象数理论,比符乾卦六爻,进行都城总体布局设计。如第一条高坡所建位置比符为乾封六爻的“初九”,《周易》云,“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初九之地,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尚不能发挥作用。故宇文恺将此“初九”之地规划为西内苑皇家园林区,从而也据守了“潜龙”所在的“龙脉”之地。

——据王浩辉《浅谈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唐长安城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长安城建设特点的成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京(开封)城分为三重,即宫城、里城和外城。东京漕运发达,随着东京商业经济的繁荣,街道四通八达,开放型的街道代替了封闭的里坊格局。东京的人口在北宋末年达到一百万以上,东京居民的身份与职业十分复杂,主要以政府人员和各类商人为主,人口流动性高,极易导致治安滋扰之事频发。北宋东京治安机构主要由行政、厢坊、军事三系统组成,主要负责对反抗专制皇权的镇压和惩治、社会公共秩序管理、经济秩序管理、人口与户籍管理、生活环境管理和防火管理等。

——摘编自杨瑞军《北宋东京治安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治安制度建立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东京治安制度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凡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居,开给有了文字记,形成了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此前“无意识”地出现的方城形制,则因其体现了统治阶级“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国被周王朝作为“礼制”的内容或化身,融入了城市与建筑。

——摘编自万艳华《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材料二 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城,其中宫城与皇域主要为城市的政治功能空间,外郭城为居住功能空间和商业贸易功能空间,以坊里为区域位,共有109坊,分三种类型。首先是市坊,东西两市,为城市商业贺易功能空间;其次是以居住为主的坊里,为域市居住功能空间;再次是功能单一的坊里,如个别大型寺院、国林、军营校场等独占一坊之地。通过这样的城市布局,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城市布局虽依然分官城、内城和外城三层,内城的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北宋开封的商业功能空间突破了东市、西市的固定空间限制,而是流动地弥漫于荷巷、桥头、城门乃至寺院等城市空间。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虽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摘编自牛鹏《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与疫情防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远古到商周时期城市形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唐到宋城市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