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对“盛唐时期的长安”有这样的描写:长安是连接中国和中亚及更遥远国家的贸易路线的东端终点,它统辖着甚至超过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世界,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从亚洲各处来的人充满着它的街道,增添了它的国际色彩。它可能是到那时为止已经建成的、经过全面规划的最大的城市,在它那雄伟城墙以内居住着约一百万人,另有一百万人住在城墙以外的市区。皇宫面朝南,有一条500英尺宽的中央大道通向南门,这条大道供大多数来访者和一切正式使节或信差使用。这种布局是要让所有来长安的人对帝国的权威和伟大产生难忘的敬畏之情的。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密如星斗的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基于农工产品比价的“剪刀差”以及前资本主义商业的高额利润,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四乡。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零售商业、铺坊手工业、饮食业和酒楼、蔡肆、妓院等行业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遽速壮大,这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但中小工商业者的生活用品基本来自本土所产,他们所从事的商品性生产的发展主要缘自外地市场的需求。

——摘编自孙竞吴《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开埠以来,洋货大量涌入,市场吸引力增强。人们不仅能从市场上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能以比家庭手工成本低得多的价格买到这些商品。如1872年到1886年14每时间里,棉纱价格就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最后竞使洋纱价格与中国棉花价格相等,传统纺织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城市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现代职业的诞生,如银行业,邮政业、新闻出版业等.增加了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吸纳能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工厂,成为新兴的产业工人。他们改变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作息制度,如上下班制、星期日休息制等,逐渐融A到了城市生活中。这样,由于城市功能增强而集聚在一起的人——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买办等构成了城市的新兴阶层。他们打破了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政治格局,成为一种‘新人类’一一都市人,成为城市社会最重要的产出。而这一类人无疑是近代城市消费生活的主体。

——摘编自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市镇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城市消费生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019-05-30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2019届高三第五次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茶馆是专门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茶馆的雏形。唐代,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这为当时造就一个群体一一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较广,重人间友情,茶馆为其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宋代,商品贸易地点不再受划定市场局限。在热闹街市,交易通宵不断,为茶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明代,茶馆进一步发展,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已走向衰败,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茶馆这一社会窗口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

——摘编自黄建宏《中国茶馆发展研究》

材料二 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所产生的作品也成为如今我们了解古时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茶与文学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彼此的骨血之中。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茶也早已变成他们的习惯了。因此,茶文化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赵雅《茶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馆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茶文化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摘编自马继武,于云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材料二   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的人口(单位:千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我们应如何看待城市的发展?
2020-04-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NT新时代抗疫爱心卷II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定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朝代/时代正定城经济发展概况
魏晋至隋唐城市格局保持里坊制度,即把城区内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大的里坊区,里坊中又设多条道,四周建高墙封闭,设里正、里卒把守,设置宵禁、早开晚闭,便于管理。城中设有敬爱坊、安业坊、宣化坊等。
宋代北宋初年,太宗下令辟正定为边贸市场,与辽交易香药、犀牛角、象牙和茶叶。城内已出现常设的商品交易市场,其繁华程度位列全国二十一大商埠之一。里坊制度被废除,市坊合一,城里天天有集市,居民富庶,佛宫云集,绿竹红花,“雄盛冠于河北一路”。
元代朝廷在正定下设织染机构、杂造局,城中商贾大户云集,成为“贸易丰盈之所”。正定所缴纳的商税额达到江南诸路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形容它是一座“贵城”:此城盛产丝织品,价格昂贵,商户间成交数额巨大,可流通大汗纸币,水运、陆运便捷,工商业发达。
明代古城的街道和四关都设有集市,十天一轮,周而复始,成为常例,商品经济已十分成熟。
清代康熙初年,河北省会迁往保定,雍正年间正定辖区被缩小,限制了其商贸发展。
近代以来20世纪初,法国人原本设计途经正定柳林堡的正太铁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一说是经费问题,一说是乡绅阻挠)改道始发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正定错失近代最重要的一次发展机遇,而那小村庄成为河北后来的省会城市—石家庄。
1920年,城墙西北处开凿了一座小门,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行,正定城日益现代化,但古城墙和古城门也逐渐遭到了破坏。

——摘编自周冉《千年佛城正定的风云流变》


阅读材料,从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朝代/时代,围绕正定历史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朝代/时代和论题,史论结合。)
2019-07-17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1(河北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进入了空前兴盛的时代。在元代运河基础上,建造有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用于泄洪及向运河输水的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石坝、草坝、土坝遍布运河两岸。由于规划合理、疏浚及时,四五百年间,京杭运河河道稳定,持续畅通。运河沿线的工商业城镇是运河物质文化的一个亮点。运河像一个环环相扣的经济链条,在它的每个环节上,都有商业繁华的城镇作轴心,将沿途乡村紧紧地连为一体;并持续不断地通过城镇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兴盛。另外,从事河道、漕运、制作、税收管理的官员常住于运河沿线的大小城镇,十几万漕运兵丁每年往来于运河上,形成了迥异于其他行政区域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运河的畅通,商业的发展及对水运的依赖,使北方村镇中对南方流行的河神、水神的崇拜日益增多,如起源于福建的天妃(又称马祖、天后)信仰沿运河北上,北方的神灵也泊去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南北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心理心态趋同成为明清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干线航道,极大促进南北交通和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运河遗产保护和促进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完善的近代运河法律保障体系。在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中根据当地地貌,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着重保护相关古迹,弘扬历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摘编刘庆余《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时期与明清时期对京杭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新中国运河保护的时代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2世纪的前半叶,当(南宋)朝廷刚迁都杭州的时候,该城的规模很可能与中国的其他省城相去无几。1126-1138年间,北方诸省的移民潮使得居民人数突然猛涨……,尽管兴建了大量房屋,住房问题还是未能解除。13世纪中叶,城区已布满建筑物,街面和巷道互相连通……建筑用地极端缺乏,而人口又在增加,势必要求建筑多层的楼宇…..鲍南丁的笔录有时说到10层的房子,有时每座房子居住10户人家。不管楼房是公产还是私产,租金都是按月支付。那些属于国家的房子由一个特设的机构——楼店务管理。我们不了解房租的数额,但既然房屋缺乏,而朝廷又屡屡颁令宽限交租的日期,就可以限定房租是沉重的负担。

——摘编自【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材料二当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这样从工场手工业和小生产向大工业过度,并且这个过渡还由于情况极其顺利而加速的时期,多半也就是“住宅缺乏”的时期。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发展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面,这些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应的交通。正当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时候,工人住宅却大批拆除。在一开始就作为工业中心而产生的城市中,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几乎不存在。例如曼彻斯特、布莱得弗德、巴门一爱北斐特就是这样。相反,在伦敦、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这些地方,住房短缺曾经具有急性发作的形式,且现在多半还像慢性病似的存在着。

——摘编自【德】恩格斯《住宅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宋杭州出现住房紧张现象的背景及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住房缺乏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