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明宣德八年(1433年),日本人贡时附带的苏木每斤定价钞一贯,而同时明政府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的规定是:苏木每斤准(折合)钞五十贯。这从侧面
A.反映出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B.揭示了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
C.说明海外贸易置于官府控制之下D.体现了中日经济活动的全貌
2 . 不同的境遇

材料一   考古学者曾在西安发现了一块刻于9世纪前期的墓碑。依据碑文记载,墓主是李素,伊朗(波斯)贵族,妻子来自突厥部落。李素在广州长大,其父曾任广州港副总督。他师从当地的景教(基督教分支)教徒学习天文。育有六子,在不同部门供职。

——摘编自《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的遗迹》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准许外国商船贸易。外商抵达后,必须入居城外特许的商馆区内,并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清朝还对外商做了许多严格限制:商船进出港必须遵守规定时间,通商季节结束,即行离港,不准在港口过冬;外商入居城外商馆区后,不得随意出外,更不准入城等。

——摘编自《大学中国史》


问题
(1)材料一中的墓主生活在中国的哪一朝代?他的家族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到中国的?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粤海关”位于哪一座城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处境发生了哪些转变?
(3)你认为导致外国人在中国处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1-05-05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受汉武帝派遣前往西域,使中国了解到了西域的政治、军事情况和商业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使亚洲中部恢复了和平。但唐宋丝路相继被吐蕃、蒙古等阻断,"背海立国"的宋代逐渐把重心移向东南。特别是在"国家财富鼎盛之时,军威显赫之日"的15世纪,明成祖为郑和配备了医官、文书、通事、火长等军士和后勤人员,两万余人先后七下西洋,以"厚往薄来"的方式"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建立了庞大的朝贡系统。这种从"西域"到"西洋"的变化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历史世界,凸显了海上交往的意义。但这种海上优势,很快被西方国家取代。

——摘自袁行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因传统商路被阻,西欧人才寻求新航路"的观点至今流行。但当时奥斯受帝国正在燥起,葡萄牙人也尝试探险;葡萄牙人到达印度时,土耳其人尚未控制东地中海的埃及和叙利亚。葡萄牙人在西非的成功掠夺助长了贪欲,他们不愿通过正常商业手段而是通过掠夺获取财富,因此有意避开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保持的地中海贸易秩序。"土耳其人阻断商路"之说源于西欧人对"土耳其威胁"的夸大和对穆斯林的敌意,舆论制造者是后来的欧洲殖民者而非早期的殖民者。

——王三义《"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与西方的近东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中国对外交往由“陆路”到“海洋”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中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的差异。你如何理解史学观点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