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以前市的发展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2)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行牢牢地被专制皇权掌控。但鸦片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这一状况完全被打破了。1908-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宋明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等则日趋衰落。

——摘编自杨振宇《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8-05-19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8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二)文综历史试题
2 . 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0-10-09更新 | 759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如图1、图2、图3分别是东汉、唐朝、北宋时期都城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汉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原因。
(2)结合图2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征。
(3)比较图2和图3,指出北宋东京城在城市布局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城市营建为立国图霸的根本。《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管仲认为,“凡立国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提出“千室之都,万室之国”的新概念。管仲提出“士农工商者,国之石民也”,并将其作为划分居住区的原则。管仲城市营建思想指导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营建方向,也被后世高度重视。

——摘编自孙莉《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在布局与功能方面的不同之处及所反映的社会变化。
2020-03-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10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相比,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迁。在唐宋变革的大背景下,统治阶级发生了局部更新。安史之乱后,新军事权贵崛起。他们的崛起对唐后期和五代乃至北宋的统治集团上层成分的改变都有重要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上,在诸如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中,更多的是由农村来到城市的外来人口从事这些工作。唐后期在招募禁军时,这些外来人口也占很大比例。伴随国家严格限制迁徙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弛,更多的外地人和农村劳动力涌入长安、洛阳这样的大都市。唐代后期,财富占有量成为划分人群的标准,城市中聚集着大量“富民”,他们与城市发展双向互动。而另一方面,大量社会弱势群体聚集在城市,如北宋都城开封府,形成万人左右的“丐帮”,居住在城南的大沟里。这种情况也给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

——摘编自宁欣《论题:对唐宋城市社会阶层变迁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社会阶层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社会阶层变迁的原因。
2020-01-0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宋朝的商业发展盛极一时,而明清的商品经济发展却受到了政府的掣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对外贸易突飞猛进,这一点比国内贸易更为显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因素。(不得摘抄原句)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市”的变迁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材料二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9-05-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三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