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以前市的发展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占据道路建造房屋或摆摊设点称作“侵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


材料二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八作使段仁诲修天驯监,“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 毁拆”。……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

——摘编自李永《繁华背后:“违建”侵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

材料三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唐代襄阳城“里坊”命名的主要因素及如此命名的目的。
(2)材料二中宋代都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归纳材料二中北宋政府的应对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研究里坊制的共识及不足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里坊”制度的研究价值。

2 . 中国古代都城往往是王朝政治、经济的中心。唐朝长安、北宋东京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有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比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了差不多7倍,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1.4倍,今天西安城墙范围内的7.5倍。

——西安博物院馆藏陈列解说词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市繁荣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长安城东市、西市示意图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东、西两市商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材料三

北宋东京平面图

(3)观察材料三,分析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功能的显著特点。

材料四

北宋东京示意图图

材料五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

(4)综合材料四、五,罗列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突破性发展的时代表现。

2017-07-03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3 . 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城市职能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晋令》规定:“从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坊市的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商品交易空间,而无居住功能。唐代发生坊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坊市内渗透,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

——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这一制度出现的经济根源和政策背景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归纳隋唐以来坊市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在宋代被全面打破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的变迁折射出的城市功能的变化,并说明它的研究价值。
2019-12-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市”的发展不断成熟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

——摘编自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苏州城外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人物殷富,闾周(泛指平民百姓)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骄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建,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摘编自(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草市最早形成于何时?据材料内容,概括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市”发展程度的因素。
2021-01-15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高级中学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建筑在注重 局部细节的同时又着眼于整体,规模宏大壮阔。长安城街道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有着严格的对位关系,均为东西向或南北向,端正阔达。街道坊巷整齐划一、秩序井然。建筑一般成方形,并配有前后殿及厢房,各殿之间设置长廊,并有园林与之附和。唐代佛寺和佛塔等宗教建筑空前繁盛,更加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特征。唐朝民居多为平面布局,体现我国长幼有序的道德观念,富贵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

——摘编自斯达尔汗《唐宋绘画中的建筑表象及其源流研究》等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 兴时期建筑师们将各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在一起。文艺复兴后期兴起了巴洛克建筑风格,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相信几何图形可以代表并激发美感-圆形、方形再加上建立在数学.上的正确的比例关系,使建筑既清爽又整齐。由于理性、单纯的几何造型,让人不再有之前宗教建筑的压抑感和神秘感。罗马修建了许多的广场,在广场上,人们除了在这里举办各种节日庆典,平日里这里更是市民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摘编自张盛《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代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建筑成果辉煌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7 . 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坊市制度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政府还规定“诸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

材料二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坊市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简述导致这一现象的经济和政策因素。
2020-12-16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0-10-09更新 | 75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9 . 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象得旋,阗城溢郭,廛傍流百,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政府还规定“诸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绵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

材料二   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村、坊皆有正。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

——岑仲勉《隋唐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
10 . 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了城市职能也发生了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文帝时,王玄谟论及彭城形势“南界大淮,左右淮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以西裹阳以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

一一摘编自顾祖禹《论史方舆纪要二十九》

材料二   现在我们在城里见到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有些在宋代就有了,都是以不同的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与主要市区有一个吴山,吴山境内有几十个庙,叫鲁班庙……每个庙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地区也因此而闻名。

                                                                        一一摘编自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

材料三   清末民初的扬州,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批重要的现代脑力劳动者,形成了专门职业阶层,这是扬州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当然,黄包车夫、挑水工、轿夫、船夫、女佣等在当时的职业中也占一定比例。

——摘编自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池所起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在宋代出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比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指出扬州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