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观察左图到右图人口变化,分析其趋势及影响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增长,割据走向统一
B.南方人口增多,经济重心南移
C.城市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发展
D.边疆人口扩展,少数民族强大
2019-03-06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顺义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单位:万)

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4117144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27891915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31742398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28414257
明弘治四年(1491年)24325177

——数据源于张国雄《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1)依据上表,概述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化状况,并简析长江流域人口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三十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有大量华工被西方殖民者贩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到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破产的农民、手工业工人被迫出洋,与被拐骗出国的契约华工一同,沦为西方资本的奴隶或雇佣劳动力。

——摘编自《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华工出洋的特点。

材料三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倒,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

——摘编自《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3)依据材料三,对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状况。
3 .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4 . 下图为魏晋至五代时期人口变动曲线,该图能够说明
A.人口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
B.隋唐时期国家兴盛人口增长
C.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发展变化
D.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2019-01-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识读下表,分析这一时期全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全国户数全国人口
609890万户4600万
626290万户1600万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政权更迭、混战不息
C.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D.朋党之争和黄巢起义
6 . 《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江南地区政局相对安定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明显
7 . 中国古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

(1)以上三幅图是秦、隋、元三个朝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示意图。观察图片分别指出三幅图对应的朝代。
(2)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的分布与政治、经济(包括人口数量)等有密切关系。从秦到元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南北密度分布有何变化?并简析导致其变化的具体原因。
8 .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021-01-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经济格局逐渐变化。

材料一中国的农业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流谷地和平原地区,因而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而至秦汉,中国经济重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形成了十分先进的农业文明,而在这以外的其它区域主要还处于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蛮荒时期。到秦汉,黄河流域的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当时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主要有三个: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汾水、涑水平原和华北平原)及成都平原地区……《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胡细涓《浅析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对经济中心迁移的影响》


(1)依据材料简述黄河流域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早期的经济重心。

材料二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10 . 下表为北宋到元朝南北方人口数量变化统计表:从这一统计表中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年代全国人口(万人)南方人口占比北方人口占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541.256.7%43.1%
元丰元年(1078年)9087.262.6%37.4%
崇宁元年(1102年)9892.764.1%35.9%
13世纪初(南宋中期)12440.064.8%35.2%
元至元廿八年(1291年)6715.285.1%14.9%

①长期战乱造成人口死亡流散   ②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经济落后
③北方农业生产逐渐衰落消亡   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最终完成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1-04-12更新 | 15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