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江南地区政局相对安定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明显
2 .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此记载反映出(     
①关中地区的农业日益衰落②唐朝的政治重心逐渐东移
③大运河成为维持唐朝廷的生命线④南方地区已经得到相当程度开发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 .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4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二   15001700年欧洲人口10万以上城市统计表

人口数1500年城市数(名称)1700年城市数(名称)
10~20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20~400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特斯丹)
40万以上02个(伦敦和巴黎)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史》


(2)阅读材料二,归纳1500-1700年欧洲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

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启蒙思想来源的特点,简述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发展历程的影响。
2021-02-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晋书》记载,自公元311年洛阳陷落至公元325年(4世纪初),王公贵族十之六七从中原省份迁到长江以南。到公元4世纪中叶,100万北人在南方的新址定居。长江流域和南方的人口在公元280年--464年之间增加了五倍。上述现象
A.起因是秦兼并六国完成国家统一
B.造成了国家权力中心向东方转移
C.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D.说明南方已经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021-01-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重要地位
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
7 .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01-18更新 | 242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末韩鄂撰《四时纂要》,主要记载的是唐末长江流域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状况。陆龟蒙的《耒耜经》是我国最早专门记述农具的专著,描述了当时江南所使用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陆羽的《茶经》对浙江湖州等地茶叶种植进行了详细记载。这些农业科技著作的出现可以证明唐朝
A.农业生产实现专门化B.雕版印刷业十分发达
C.长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D.茶叶种植遍及大江南北
2020-06-26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9 .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019-09-22更新 | 1778次组卷 | 59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A卷)试题

10 .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2018-10-1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