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

——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 . 《宋书》中记载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下   ②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③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闽南语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之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是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保留了上古和中古汉语的诸多特点。西晋以来,北方河南一带的民众因避乱逃荒等原因迁至闽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古代河南话占绝对优势,同时结合了间地本土古越语特色的闽南语。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润南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现今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和台湾地区外,还包括闽东北、浙东南、苏南溧阳等地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林振文《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等

材料二   因南语发音分为白话音与文读音,白话音一般用于日常口语交流,文读音也叫“读书调”,意指文读音是书面语的发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废除传统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取消“尊孔读经”。自此,闽南语吟唱古诗就少有人传承。建国后,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推广普通话,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使用普通话教学。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演进,闽南语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日趋边缘化。

——摘编自陈致烽、林璐璐《传承、创新与认同-再论泉州闽南语频道》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闽南语形成和流传的原因,并概括闽南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南语日趋边缘化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保护闽南语的对策。
2022-01-20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05)历史试题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019-08-23更新 | 1063次组卷 | 42卷引用:江苏省普通高中2022-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展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夫以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汴(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

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6 . 人类的经济往来,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密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始于8世纪中叶的广州的全面繁荣预告了一个时代的到来。简而言之,就是取代陆路骆驼商队贸易的海上贸易,即基于海路的大量运输时代就此开始。换句话说,即东西贸易从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的转换。如果用位于中国两极的长安和广州的关系来比喻的话,这一变化意味着,连接陆上丝绸之路的内陆城市长安的衰落,以及面向南海开放的东南部的兴盛;也意味着历史的天平开始急剧地由大陆的西北部向东方以及东南部倾斜。实际上,以长安为根据地的唐朝的历史使命之终结,也由于上述这种变化而尘埃落定。

——【日】气贺泽保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况唐朝对外贸易状况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大洋航道的开拓,最终使得新大陆被发现。这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具有重大的影响。它开拓了无限生机,也引发了这么多罪行。灭绝人口、贩卖奴隶的罪行,规模巨大、残酷不仁,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个时期也是历史大转变的关键,欧洲的白人种族腾跃成为世界的主导者。中国也曾在大洋贸易之中获得利润,而且美洲开发的白银,也曾经大量流入中国,但中国没有参加灭绝人口、贩卖奴隶的恶行。中国吸收的财富,支付给了内外战争和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却没有引发像欧洲一样的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历史观点,并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述清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方面改革行政垄断性的外贸体制,实行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贬值,推动了一般贸易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还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1978年-2008年的30年间,中国我对外贸易总规模提高了123倍。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从开放之初的第32位成为第2大出口国和第3大进口国,一些重要商品的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地位迅速提升的原因。
2018-02-0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北京西城长安中学历史会考自测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