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英宗治平元年,面对科考录取名额南北不均的情况,欧阳修和司马光甚至展开了一场辩论。欧阳修认为,“国家取士,唯才是择”,坚持科举面前人人平等,而司马光则提出了“逐路取人”的对策,“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摘编自《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一》等

材料二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例缄其姓名,请 其外出‘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皆入毂矣。”仁宗曰:“然,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阳修和司马光各自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至少两例宋朝政府为强调公平竞争而采取的完善科举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从社会经济角度简析“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现象,并概述明朝录取名额南北地域之分的意义。
2022-11-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发明了畜力牵引的铁齿耙、使用绳索软套、发明短辕的蔚犁以及耕耙耱技术。对此,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受江南先进技术的启发D.良好政治环境的推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人口增长曲线


——摘自李麦产《棉花传入与中国古代人口增长》

材料二   以下是王育民教授的专著《中国人口史》部分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人口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人口大发展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剧烈变动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发展的两起两伏

第五章   辽宋金时期人口大发展

第六章   元代人口的变迁

第七章   明代户口的升降

第八章   清代人口大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目录中的任意一章,撰写对应的内容提要。(要求:明确指出所选章节,史实选取契合主题,史论结合)
2022-07-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建立堡坞共同体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桃花源记》所记载的这些迁入山林的百姓,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远高于其史学价值
B.《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
C.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D.两晋政府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肃宗时第五琦说:“赋所出, 以江淮为渊薮。”德宗时权德舆说:“天下大计, 仰于东南。”韩愈则更明确地声称:“ 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由此可知唐朝
A.两税法的实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唐代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C.长江下游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开辟长途海运促进南方粮食被北输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了图6所示的五条基本的区域性历史发展道路,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整理


从上图所示的五条道路中任选两条道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两条道路间的互动。
2022-05-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占城(古国名,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稻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随后在宋政府的主导下向北扩散,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主要是由于
A.海上贸易交流得到发展B.宋代政府重视推广农作物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D.江南各地进行的经济交流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谣谚,即歌谣和谚语的合称,短小精炼,便于流传,其中颇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春不耕,秋不获。军不如县,县不如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洲。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据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选择材料中三个谣谚并分别加以解读,得出一个关于宋代历史的结论。(要求:解读深刻、准确,结论与解读要有内在联系,史论结合)
2022-05-18更新 | 575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2022-04-30更新 | 1451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1-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统一中国到隋唐,中原王朝的三大重心(政治、经济、军事)都偏在西北。隋唐时期,北方草原新崛起的民族重心东移,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随之向东移及东北转移。与此同时,经济重心却向南移和东南移。为了解决物资运输的部分问题,隋朝以来历代政府重视大运河的修建与疏浚,隋唐时期的运河呈西北—东南、西南—东北之字形,中间由于淤塞而停运。元代运河的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河道也重新疏浚。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编写组编写《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唐代、宋代的人口分布及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唐代天宝年间的人口分布北宋崇宁年间的户数分布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以上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编《中外历史纲要·历史地图册》(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三大重心(政治、经济、军事)的转移特点及其与大运河走向变化的关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人口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2-04-18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滚动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