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商君书》: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者,全家大小没为官奴。这些措施体现的指导思想是(     
A.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C.什伍连坐D.重农抑商
2022-10-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2 . 贾谊曾上书汉文帝,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重,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据此可知,当时(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商业活动较为兴盛D.重农抑商成为社会共识
3 . 有学者统计,在唐代 2000 余篇的各类传奇中,以商贾生活为题材的仅占 50 余篇其中商人属良善者 16 篇,不良者 41 篇,而且商人不得善果的结局格外受到作者青睐,不是遭遇自然灾害死亡就是被谋杀。这一现象
A.表明唐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反映了唐代的抑商观念
C.说明传奇成为主要文学体裁D.体现了市民的价值取向
4 . 《商君书》:“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
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抑商思想C.工商皆本理念D.抑制兼并措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有人反映铁制工具“县官笼而一之,则铁器失其宜,而农民失其便”。材料主要反映了
A.冶铁官营影响农业生产B.皇帝关注农业生产状况
C.郡县统一管理铁器生产D.政府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6 .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唐朝前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中进行,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市设有市令,两京及上州皆为品官,中州至下县则为吏,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   

——《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铁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连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末”的含义及其反映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市”的特点。
(3)据材料三,归纳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1-03-15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体现的思想观念是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
2021-02-0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汉武帝实行这些经济措施旨在
A.抑制商业发展B.增加政府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D.提高冶炼技术
9 .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往往作出不同的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古已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干预市场的直接目的,并指出与此相对应的经济政策。试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西方的不同。
10 .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二(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元史食货志》

材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骤艘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体现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推行这一政策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元政府在商贸领域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明政府推行此措施的目的及实际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社会后期政府商业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