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2023-03-29更新 | 483次组卷 | 5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2古代中国经济-【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个时代都有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们又是这个历史时代的重大见证。如表为明代中后期几位人物的言论。

言论人物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何良俊(戏曲理论家)
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王来聘(商人)
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张居正(致治家)
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平视之耳。日中为市…盖与来帮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汪道昆(文学家)
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县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王阳明(思想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9-01更新 | 520次组卷 | 6卷引用:解密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统编版通用)
3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________”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________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________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________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________发展,阻碍________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________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________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1、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2、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3、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4、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5、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022-06-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晨读晚背】2022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默写记背(经济史)
4 .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出“富者,人之情性”,“人富而仁义附焉”,到西汉后期,“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的观念广为流行。这反映了汉代
A.农业生产的衰退B.治国思想的演变
C.民族交融的增强D.国家政权的巩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初,商贾“大者田数百顷,小者百余顷”,中后期“(国)财赂衰耗而不澹”。桑弘羊强调“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富在术数,不在力耕”。这表明桑弘羊
A.主张工商可以富国B.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政府宏观调控D.强调工商皆本的合理性
2022-05-09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中国古代史核心考点10两汉的社会经济发展-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精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忠义,“富氏”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忏陌,家资在巨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徊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拉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富民阶层在中英两国命运不同的原因。
7 . 《吕氏春秋》在《十二纪》中强调,施政要依照十二月令行事,而十二月令实际上是长期农耕经济和农耕生活经验的总结;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尤其强调其意义不仅限于经济方面,更可以“贵其志”。这反映了古代圣王
A.重视农耕经济的作用B.重视民心民志的教化
C.重视自然经济的规律D.重视施政经验的总结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子系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是居高临下的,不仅居第一位,而且包容并支配着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所谓“政治一体化”的特殊结构类型。经济是大国政治的经济,即着眼于大国专制集权体制的经济,私人经济没有独立的地位,因而也未能产生的独立的社会力量。文化是高度政治伦理化的文化,着眼于大国专制一统为主旨的意识形态整合的功能,异端思想和形式化的思辨不是没有,而总却被遮蔽,了无光彩。政治高于一切,一切都被政治化,一切都以政治为转移。这种社会生态性的高度倾斜,造成不了什么别的力量去制衡、约束政治系统,成为中国难以走出“中世纪”的症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3-09更新 | 460次组卷 | 5卷引用:三轮冲刺卷20-【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2022-03-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讲 认识、启示类材料解析题-【提分宝典】2021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按设问分类研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对“本”与“末”的看法和政策


秦始皇“上农除末。”
汉文帝、汉景帝“农,天下之本。”
宋太宗“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两浙诸州,纸扇芒鞋及细碎物,皆勿税。”
[宋]叶梦得“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
明太祖“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
王阳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张居正“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欲民用不困,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黄宗羲“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贵。”
乾隆帝“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扦格。”

——摘编自李伯重《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商业观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