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   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三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朝贡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对外政策的原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祜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发展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4 . 明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后日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于明朝中后期瓦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此后朝贡贸易名存实亡。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隆庆元年开放海禁,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濒海地区致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到了万历年间,“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人足迹遍及全国,这在徽商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以贾而儒”,时人评价:“今为学者,其好则贾而已矣”。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贸易体制的含义,分析朝贡贸易瓦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开放海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贡贸易和海禁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6 . 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一一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何反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9 .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材料四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政策及其原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018-10-11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017-05-04更新 | 251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