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A.宗藩体系不断扩大B.朝贡贸易具有一定规制
C.海禁政策名存实亡D.商品贸易交易程序严格
2 . 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
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2023-10-27更新 | 1104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九师联盟(含蚌埠市)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
4 . 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     
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B.国家治理应因地制宜
C.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D.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隆庆三年的改革,涉及贡期、赏额、贡额,以及对冒名进贡者的惩处等方面,在将西番朝贡遣使的人员限额提高约十倍甚至百倍的同时,着重大幅减少进京贡使数量和限制近边番僧的朝贡规模。此措施(     
A.表明朝贡贸易面临崩溃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C.进一步落实“海禁”政策D.体现了一定的经济理性
6 . 明太祖为防止内地海商勾结倭寇为患,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成祖为“昭示恩威,扩往圣之弘规,著当代之盛典”,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明正统(1436—1449)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倭寇卷土重来,欧洲殖民者也纷至沓来,海禁政策开始日趋严密。明朝的海洋政策取决于(     
A.倭寇对沿海的骚扰B.抑商政策不断调整
C.东西方地位的变化D.国力的兴盛与衰落
7 . 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提高了官营手工业地位D.改变了“朝贡贸易”体制
8 .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状态的根本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态B.闭关锁国政策C.天朝上国心态D.君主专制制度
9 .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开放海禁,福建漳州月港的富商“捐亿万.驾艨,植参天之高桅,悬迷日之大篷,约千寻之修缆”.每甲进出的远洋大船大多200余只,船队航行于东西二洋。据此可推知,隆庆开关促进了
A.商人地位大幅提高B.中国商人主导世界市场
C.朝贡贸易走向终结D.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10 . 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所获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重要来源,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因此广州有“天子南库”之称。这种现象
A.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B.表明闭关锁国未影响外贸发展
C.说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广州D.为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2022-01-21更新 | 791次组卷 | 13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