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外贸易政策的理解。
2023-08-14更新 | 33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2 . 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粵海关一口贸易,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3 .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为解决国内铜斤短缺困境,下令:“ 凡商贾有挟重资愿航、海市铜者,关给符为信,听其出洋。舟回,司关者按时值收之,以供官用。”这说明
A.政府政策决定着对外贸易的兴衰B.国家权力影响着民间海外贸易
C.海外贸易解决了政府面临的困境D.民间贸易与官方贸易相互补充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年间海商集团对海禁政策的反抗让明政府意识到用武力禁海已不可能成功,开海贸易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开海既可以平息地方动荡,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在明世宗去世后,继位的隆庆帝接受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贩卖东西二洋。于是明代在福建形成“月港体制”,广东形成“广州一澳门”为中心的二元贸易体制,自此私人海外贸易在有限的合法范围内迅速发展,取代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的主导力量。

——季晨阳《明中期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中英两国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中国从朝贡贸易向民间海外贸易转变,形成了多样化主导出口项目群、单层次商品市场网络、现货交易方式和民间自发贸易相结合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这一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策动力量是民间海外贸易商人和走私贸易商人。政府从垄断朝贡贸易和实行全面海禁,到部分开放海禁和限制海外贸易活动,在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一直持退守和限制的态度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可以归结为民间自发模式。英国则由传统的商站贸易转向特许贸易,形成了单一化主导出口项目、多层次商品市场网络、信用交易方式和强制贸易有机结合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这一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策动力量是特许贸易商人和重商主义政府,因而可以归结为政府特许模式。

——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扬体系发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中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乾隆年间对涉外船只部分货物年携带量的规定情况表。这一规定
A.协调了国内外市场矛盾B.规范了涉外商品的贸易
C.保证了远洋航行的安全D.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2021-09-01更新 | 30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16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2020-04-24更新 | 919次组卷 | 29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2届高三联考(六)历史试题
7 . 明代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禁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入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其意在说明
A.海禁政策并非长治久安之策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保障国家安全
C.明代对世界形势的了解片面D.对外贸易并非明朝发展必然需求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雪芹(1715年—1763年)作品《红楼梦》,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小说情节摘编如下:

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谈话时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第八十八回,贾芸求情凤姐时说:“听见老爷总办陵工,侄儿有几个朋友办过好些工程,极妥当的。”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叙述衙门差役打击客商的情景:“更可怜的是那买卖车,客商的东西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得头破血流的。”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643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丈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1858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冲击下,你对中国“天下观”的认识。
2019-04-08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省级联考】贵州省2019届高三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简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如何成为力量来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
2018-12-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9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