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祜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发展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一一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朝贡关系的确立证明中原王朝的合法性。而朝贡贸易也并非以利润为导向,而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依照“薄厚往”的原则进行,基本上可以说是经济利益单向输出。(明清时期)在禁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活动发展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海洋观的落后使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始终没有达到西方近代海权的高度。

——摘编自刘小军《关于中国当代海权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严酷的现实给大清国带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魏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还出现了林福祥的《平海心筹》、严如煜的《洋防辑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编》和桂文灿的《海防要览》等一大批探讨海防问题的著作。清政府在海防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甚至一度建成一支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庞大舰队。

——摘编自《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海洋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的具体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五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扶持小农经济的政策?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四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些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020-05-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在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7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017-05-04更新 | 251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 如何评价这一基本经济思想?
(2)归纳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于怎样的历史条件下?
(3) 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0-05-17更新 | 4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河南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宋代的重要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温州等处。元代的重要通商口岸又增加了上海、澉浦(今浙江省海盐县)、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等几处。市舶的税收,在宋元两代是一笔重要的财政收入。当时的中国海舶,从设备、运载量到航行技术,都是世界最先进的。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缅甸、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诸岛、菲律宾群岛、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埃及以及非洲东部和地中海沿岸各地,当时都跟中国有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丝绸、瓷器、漆器、金、银、铅、锡等是中国外销商品的大宗,珍珠、玳瑁、犀角、象牙、珊瑚、玛瑙、乳香、胡椒、药材等则是从国外输入的主要商品。宋元朝廷都比较重视贸易,对海外来的商人和使节,给以款待,有时还赐予官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海禁政策成为明朝一代禁止私人海外贸易的皇明祖训。清初畏惧海上抗清势力,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康熙五十六年禁海令规定:不准大陆商船出海前往南洋等地进行贸易;对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令地方文武官员严加防范”。还关闭和收缩对外贸易港口明朝政府用牙行制度控制对外贸易。每当外国贡舶到达港口时,牙行便前往看货,并将货物报官,待派官抽分以后,才由牙行带领内商前来贸易明朝将丝绸、铜钱、铁器、硝石、硫磺等列入禁品。《万历会典》规定:“凡将缎匹、绸、丝、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只并入官。”清朝对出口货物的限制更严,粮食、铜铁、硫磺、硝石、书籍等物严禁出口,丝织品、茶叶、大黄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外国使者和外商,明清两朝防备极严。明朝禁止中国官员、百姓和“夷人接触”。清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先后四次颁发《防范章程》,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徐明德《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比之宋元时期发生了什么改变?并概括其表现。结合所学,简析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大变局是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下逐渐显现的,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沿袭着海禁政策。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各种力量的作用,铸就了晚明对外贸易的辉煌。正如全汉异所说: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先进,成本比较低廉,产品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

——摘编自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这是值得探究的历史课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大变局”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大变局”对江南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