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明朝法律规定,“若好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这一规定(     
A.是为了防止沿海军民私通敌国B.旨在限制朝贡贸易的发展
C.杜绝了中国与外国的海上贸易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 . 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这种做法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B.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
C.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D.是宋元以来对外政策的延续
2021-04-1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立德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历史试题
3 . 读下表,表中呈现的变化说明了
项目1685年—1757年1758年—1838年
欧美到达中国的商船312艘5107艘
中国开放的口岸4个1个

A.中国扩展了对外贸易B.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动
C.欧美海上航运业发达D.中国仍坚守固有的经济政策
4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效。
(3)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法律规定: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这政策
A.违背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发展需要
B.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C.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海外经商活动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8-08-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顺治年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材料表明
A.中国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迁海令”是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C.中国民间正常赴海外经商的路径被禁绝
D.“迁海令”是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这段时间,一个名为“大清帝国”的重要政治实体在欧亚大陆据有一块广大且持续扩张的空间。这个帝国不是西方人之前认为的那个对外界不关心的、与世隔绝的“天朝”(CclestiaEmpire)。相反地,其历史在诸多不同方面与全球历史进程紧密交织,对此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并且,和我们所知者存在更大差距的是,这个帝国与之前各王朝、之后出现在这块土地上的诸多国家,有着性质上的差异。然而,清帝国的历史为我们现在认为的“中国”政体与社会设定了基本条件,其影响范围既深远且全面。

——选自卜正民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第六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7-12-22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10 . 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
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
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
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