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
A.君主专制B.奏折制度C.闭关自守D.八股取士
2 .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
3 . 清嘉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该敕谕不能反映清朝
A.抱有天朝上国的心态B.欢迎英国定期朝贡
C.拒绝与英国扩大贸易往来D.统治危机逐渐显露
4 . 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A.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B.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D.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6 . 海外贸易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19世纪前期中国皇帝认为“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清朝)广州贸易的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

——选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浙江的明州是宋元时期主要外贸港口之一,请写出它在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对应标号。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促使南宋海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与南宋相比,清代前期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简述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7 . 《明史外国传》载,万历时,闽人商贩至吕宋(菲律宾古国之一)者已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据此可知,明代
A.未禁绝对外贸易活动B.官方贸易限于东南亚国家
C.已无法实施朝贡贸易D.“海禁”政策并未真正推行
2020-11-11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清初,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2020-11-03更新 | 481次组卷 | 3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
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
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D.对外走私已成普遍现象
10 . “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开闽省洋禁B.五口通商
C.粤海关一口贸易D.许浙江“一体贸易”
2020-06-07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6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选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